-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视觉认识轮廓研究综述
人类视觉认识轮廓研究综述
在生物视觉的研究伊始,研究者们主要将视觉信息的处理归结为对图像中真实边界之间几何关系的处理。但是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呈现在人们视觉系统面前的场景图像中,灰度对比形成的边界并不是惟一的感知结构,人类视觉系统常常是基于突发边界而对图像进行分割和组群的。另外,视觉系统本身有盲点和大量分布于视网膜各处的静脉血管,这些都造成视觉系统所获得的光电信号并不能直接完整地刻画出场景。知觉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差异,知觉到的模式比看到的现实表象更深刻,更具有本质性。认知轮廓现象为这一点提供了有力证明。认知轮廓是一种视觉心理现象[1],这一现象体现了人类视觉系统惊人的感知识别和修复图像缺失部分的能力。
自从认知轮廓现象于1900年被心理学家发现以来[1],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段和方法,试图揭示认知轮廓的形成机理。根据Purghe的统计[2],截至1995年就有440篇以上的相关文献发表在各大国际学术期刊上。认知轮廓作为一种理解轮廓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视觉注意机制的重要现象,其原理已经在图像信息处理和机器人视觉中得到一些成功的应用,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迄今为止,有关认知轮廓的感知机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也没有一种模型或方法能直接处理所有类型的认知轮廓图形,使得认知轮廓原理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1认知轮廓的定义和分类
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认知轮廓现象进行了研究,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本文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给出以下定义:
定义1认知轮廓。它是一种在同质物理刺激的视野中根据图像特征的整体约束感知到完整轮廓的视觉心理现象。
图1给出了这种现象的三个示例。图1(a)中人们通常可以感觉到一个把四角分别放在四个圆上的正方形,而不是四个单独的缺扇,这个感觉到的正方形大部分是由物理上并不存在却可感知的轮廓构成。图1(b)就是Kanizsa于1955年提出的最著名的例证--Kanizsa三角[3],人们一般可以从中感知到存在一个三角形。图1(c)被研究者们称为Ehrenstein中心光亮圆盘,因为可以感知到一个圆的存在。图1(d)被研究者们称为认知圆(subjective circle)。这些现象表明轮廓感知可以通过并无直接物理起因的推理输入产生。与此类似的还有由Glass和Stevens提出的虚拟线。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往研究者们处理的典型认知轮廓图形,本文将这些图形分为共线型和重组型两大类。共线型以Kanizsa三角为代表,表现为共线边缘相互连接形成认知轮廓;重组型以Ehrenstein中心光亮圆盘为代表,表现为边缘端点在边缘正交方向的重新组合。根据轮廓线的类型,共线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直线型是指轮廓线由分段连续的直线构成,如Kanizsa三角;曲线型即为轮廓线包括一些分段连续的曲线,如subjective circle。
2认知轮廓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自1900年Schumann首次描述了认知轮廓现象之后,1955年Kanizsa提出了最著名的例证--Kanizsa三角。此后,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2.1生理学的相关研究
生理学上认为认知轮廓的形成发生在外围神经系统,与认知轮廓的生理学相关理论有:Hubel等人提出了特征觉察理论[1],认为存在于大脑视皮层V1区(大脑初级视觉皮质)中的神经元能有选择地对视野中的真实轮廓的特征(即方位、运动、视网膜上的位置等)进行反应;Brigner等人在1974年最先用外周侧抑制神经过程所引起的灰度同时对比来解释认知轮廓现象,提出了侧抑制灰度对比理论[3];1975年Ginsbury把Kanizsa图形中三角形的空间频率滤掉后,发现所得的图形似乎包含有物理上存在的三角形,由此他认为认知轮廓根本不是认知的,而是客观存在于远端刺激中[4],提出了高空间频率过滤理论;另外,Grossberg针对生物视觉系统在生理解剖结构上所表现出的通道特性和在视觉过程中信息处理的层级特性提出了FACADE(form and color and depth)理论[5],这一理论虽然不是针对认知轮廓提出的,但是对于解释认知轮廓感知过程中的视觉生理机制有重要启示。
2.2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上的解释认为认知轮廓的形成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提出了一些理论和观点试图解释认知轮廓的知觉过程。Osgood[2]、Pastore[6]、Kanizsa[7]都认为认知轮廓是一个封闭性图形感知的特例,支持Gestalt完形假说[8]。Coren等人提出深度线索假说[9],认为认知轮廓是由单目深度感知引起的。Bradley等人[10,11]和Kenned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检测题.doc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案.doc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导学案.doc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整册教材解读课件.ppt.ppt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请你相信我》教案.doc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资料.doc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词语大全及解释.doc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和比例专项测试题.doc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试题模拟卷.doc.doc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班课文诗词总复习资料.doc
- (4篇)XX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汇编12.docx
- 汇编1154期-在培训班上的讲话汇编(3篇).doc
- 汇编1173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076期-主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doc
- 汇编1177期-学习心得体会汇编(3篇)112.doc
- (6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心得体会汇编.docx
- 汇编1166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从严治党、担当作为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汇编1174期-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112.doc
- 教育13期-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材料参考汇编(3篇).doc
- 汇编1458期-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提纲参考汇编(3篇)123.doc
最近下载
-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pdf VIP
- 2022危重症患者院际转运专家共识(全文).pdf VIP
- 《友谊的小船主题班会》ppt课件教案.ppt
- 2021年军队院校生长军官(警官)招生文化科目统一考试士兵高中综合 军队院校21真题.docx
- 2024年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语文/英语笔试历年常考题含答案详解.docx
- 钢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案(现场经验版).docx VIP
- 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蓝色转型在行动(概要版).pdf VIP
- 汽车车辆类驱动桥的设计外文文献翻译、外文翻译、中英文翻译.pdf VIP
-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pdf VIP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