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现代电脑系统中的标准英文字元编码记忆体真空管vacuum.pptVIP

成为现代电脑系统中的标准英文字元编码记忆体真空管vacuum.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为现代电脑系统中的标准英文字元编码记忆体真空管vacuum

早在1950年代,即有科學家開始著手從事人工智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理問題或棋奕競局的解決,至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著手理論觀念的研究,傾向於實際應用的問題。 人工智慧的演進 大致可區分為底下幾個階段: 1940~1960時期 電腦發明。但此時期研究重心卻在定理證明與通用問題求解;如:數字理論證明、西洋棋、西洋象棋等研究! 1960~1970時期 研究重點在於使電腦具有理解能力。在此時期,人工智慧語言LISP開發出來,機器人學受到重視,許多知識表示方法問世, 如:框架理論(Frame Theory)。 1970~1980時期 利用述語邏輯(Predicate Logic)開發出來的PROLOG語言問世,針對特定問題領域所開發出來的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陸續出籠,如分子構造固定系統(DENDRAL)、血液感染疾病診斷系統(MYCIN)等。 1980~1999時期 此階段著重在研究各種行事之學習系統,如類比研究法、指點學習法等。 人工智慧發展之現況與未來 人工智慧是以電腦科學、生物學、心理學、語言學、數學、工程學為基礎的科學,其目標在將人類智能加以電腦化,使電腦具有思考、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應用領域包括專家系統、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機器翻譯、語音辨識、機器學習等。   近年來由於Internet的興起,人工智慧又多了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例如利用一些「代理人」(Agents)的程式,來代替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此外,類神經網路及基因遺傳演算法也是目前非常熱門的人工智慧相關研究。   可想而知的,未來人工智慧的應用,在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等方面的發展及其如何整合的問題,將是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趨勢。 算珠的上下撥動為電腦的「up and down」和「on and off」概念。接著,西元650年印度人發明以0符號作為進位的運算,讓電腦的基礎運算概念更趨於完整。 1937年起, John V. Atanasoff博士與其助理Clifford Berry開始發展電子數位計算機。Atanasoff博士是在酒吧喝酒時想到可以利用二進位數字(0/1)取代傳統的十進位,進而發展出一套電子數位計算機,這是電腦基礎運算概念首次被具體的提出來。 1942年,美國陸軍委託 John Machly博士與J. Presper Eckert博士 設計一部能夠快速完成彈道計算的電子機械,兩人於1946年發展出ENIAC這部首次可稱為[電子計算機]的機器。也因此,多年來一般人均誤以為Machly與Eckert為現代電腦之父,實則數位電腦的概念首先由Atanasoff發軔。 大型電腦 1944年,IBM與哈佛大學教授,當時也是IBM員工的Howard Aiken合作開發出第一部大型電腦,長、寬、高各為50x10x8英呎,為第一部能夠自動執行冗長及多重運算的大型電腦,稱為自動序列控制計算機(Automatic Sequence Controlled Calculator).或稱為Mark I。 Mark I首次以基礎設備掌握0與1的概念,代表計算機終於進入[計算]的階段,並奠定了日後高速電腦運算發展的基礎。 到了1952年,IBM推出了由Nathaniel Rochester設計的第一套正式大量生產的電子數位計算機,稱為Model 701,主要行銷對象為科學研究機構,其記憶體容量為1KB RAM,並內含隨機記憶體、磁帶機及讀卡機。由於實用性輸出入裝置的加入,從此電腦正式進入商品化時代。 程式語言 1960年,Mark I/II開發小組開發出COBOL語言,其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易於了解,且不限定只能在某一型式電腦上執行的電腦語言。COBOL在當時已有跨越不同系統平台的概念。 1963年,美國官方發表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它包含128種不同0與1的組合,將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及標點符號的編碼標準化,成為現代電腦系統中的標準英文字元編碼。 記憶體 真空管(vacuum tube)的發明概念,是控制電流的通導與否,成為現代二極體主動電子元件的濫觴,真空管在早期電腦的應用上,是作為資料儲存設備,一個真空管即代表一位元。早期的電腦設計主要為科學方面的運用;真空管的問世,使電腦於1950年代起加速地跨入商業應用的領域。 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中國人王安博士發明了磁圈(Magnetic Cores) ,後來成為電腦主記憶體的標準配備。無數個小磁圈被適當的排列並磁化後,可以表示0與1的資料位元,並使數據能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完成擷取的動作,大幅的加快了資料存取的速度。1966年,IBM科學家Rob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