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航空航天产空空弹霹雳列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航空航天产空空弹霹雳列介绍

“霹雳”-1空空导弹的研制历程 2040年代末,空空导弹诞生了。与航空机关炮等传统的空中兵器相比,空空导弹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毁伤能力大等众多优点,很快就成了以空中格斗为主的现代歼击机的主要武器。当时的空空导弹属于第一代,西方是以美国的“响尾蛇”1(AIM-9B)为代表,东方则是苏联的K-5(北约编号AA-1)。 美国AIM-9B(最上)和前苏联K-5时第一代空空导弹的代表 2050年代末期,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紧紧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在歼击机还处于购买和仿制阶段时,就开始了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从仿制起步 中国空空导弹的研制工作走的是高起点的仿制到自行研制之路。1958年,我国在引进苏联歼击机的同时引进了苏制K-5M型空空导弹。这种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导弹由5个舱段组成:无线电控制舱、自动驾驶仪操纵舱、横滚稳定自动控制和冷气舱、战斗部以及无线电引信舱、火箭发动机和电池舱。弹头呈细锥形,弹身为纺锤式,弹翼和尾翼为十字形,飞行最大马赫数2.5,使用高度2.5~16.5千米,最大发射距离6千米,可全天候使用。米格-19或歼6歼击机的翼下可挂4枚K-5,导弹采用尾追攻击,通常一次发射2枚,以保证命中。为了满足人民空军的需要,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于1958年10月下达了仿制K-5M空空导弹的任务,并将仿制型导弹命名为“霹雳1号”。 米格-19可在机翼下挂载4枚K-5导弹 “1号”的研制工作由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总负责,331厂为主要承制厂和总设计师单位,朱传千任总设计师。712、212、123、245厂及一机部18所等单位分别承担了配套的自动驾驶仪、无线电控制仪、无线电引信、战斗部、药柱等部件的仿制工作。 然而,当时的中国科技和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多少人了解导弹,就更不用说研制导弹了。尽管331等厂的设备和技术基础当时在全国屈指可数,但毕竟是从零起步。为此331厂在全厂范围内抽调技术骨干,专门成立了综合试验室,并陆续从全国各地有关高校选调了一些机械、电气专业的学生,组成了170多人的设计试制队伍。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331厂的170多人齐心协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4300多种工装和30多套非标准设备,保证了仿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后又反复进行技术革新,先后突破了涂层、氩弧焊接等22项关键技术,终于在1960年3月仿制出了第一枚导弹。 在“霹雳1号”导弹进行仿制的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建设中的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建设空空导弹试验靶场。1958年4月,特种工程指挥部确定了机场、指挥所、技术阵地、航区及各测量站的布局。9月,陈士榘同志主持了靶场施工协调会,确定由空军修建部、一机部第四设计院负责设计,并部署落实了施工任务。1959年春,在中央军委的调集下,两个工兵团、一个步兵师及空军修建部等单位的1万多名官兵和兰州建筑公司的1000多名干部职工一起,挺进茫茫戈壁,开始了空空导弹试验靶场的建设。 1959年10月1日,施工队伍冒着大西北弥漫的风沙,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按时完成了特级机场的建设工作。1960年,整个机场的全部配套工程、指挥所、技术阵地及航区的建设全部完成,并以空军某训练基地的两个训练团为基础,从空军各部队及军队、地区院校抽调一批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组建了空空导弹试验部和航空勤务部及其所属飞行混合团。 “霹雳1号”仿制出来后,中央军委决定在刚刚建成的空空导弹试验靶场进行试验。为了准确测试自行研制的导弹性能,保证“霹雳1号”试验的顺利进行,国防科委决定先发射苏制导弹,检验发射系统性能,同时考核部队训练效果和组织指挥能力。1959年12月13日,首枚苏制K-5M导弹发射成功,到24日共发射61枚导弹,圆满地完成了训练任务。1960年5~6月,试验人员又结合库存的导弹性能检验,再次进行试验,为“霹雳1号”的试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遭遇挫折 然而,仿制并不仅仅是照葫芦画瓢。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日渐恶化,苏联专家也日渐减少,不少人已无心向中国传授技术。所以,尽管表面看起来已完完全全地仿制出一模一样的导弹,但到了对靶机进行实弹射击时,却出了问题。1960年8月13日,已经过进场试验的“霹雳1号”进行对靶机的射击试验,第一次齐射就未能击中靶机,接着再次进行双发齐射,又未能击中靶机。于是试验被迫停止。空中射击试验中断后,科研人员开始集中起来分析原因。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导弹虽然受控制,但由于弹道偏离靶机方向线太远,从而无法命中靶机。 原因虽然找到了,但此时苏联已撤走了全部专家,上级决定331厂暂停仿制生产,于1960年9月组成了由三机部和空军领导牵头的故障查找小组。小组成员由五院二分院、空军技术部、空空导弹试验靶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605所、712厂、

文档评论(0)

aena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