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篇 章 《古代文論選讀》導論 《古代文论选读》.ppt

第一篇 章 《古代文論選讀》導論 《古代文论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篇 章 《古代文論選讀》導論 《古代文论选读》.ppt

第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一、关于文学的本源;(一)源于道;(二)本于心——儒家;2、“文本于心”。书画理论也极其重视心的作用,如唐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宋郭若虚说:画是心印。 宋欧阳修在《童心说》一文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以“真心”释“童心”,“真心”不仅是指真实不妄之心,而且具有本体的意义了。;3、儒家吸收和改造道家在认识论上的虚静学说,荀子论虚静就不排斥知识学问,他所提出的“虚一而静”是和他的“劝学”相统一的。陆机、刘勰继承老庄玄学虚静想象说,将其移植运用于文学创作领域,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揭示了艺术想象、心理活动的奥秘。 陆机《文赋》开篇第一句话“伫中区以玄鉴,颐情志于典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条件: 一是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并以此保证艺术想象的充分展开; 一是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学辞章素养,以便能达意传情。陆机谈由虚静而想象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4、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家的虚静说又和佛教的空静观相融合,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了许多以空静论创作的说法。如宋代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宋代理学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道学家论诗也很注重虚静。 儒道佛三家都强调虚静,所以中国古代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均把虚静视为创作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三、关于文学的创作方法——言与意;(一)哲学领域中言不尽意论;(2)老庄所代表的道家主要从本体论出发谈言意问题,在道论的前提下论言意。“言”不能尽道。他们看到了语言的作用也指出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一方面主张言者物之粗,言不尽意,要“忘言”;另一方面却积极地利用语言。这对于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去认识言意关系有很大的启发性。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庄子·齐物论》)。 (3)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主要在《荀粲传》、《周易例略·明象》、《言尽意论》以及《世说新语》的有关章节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弼的《明象》。;(二)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3、陆机对言不尽意的认识是与对创作过程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 首先,他认为创作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无”中生有,“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其次,陆机着重分析了创作活动中复杂微妙的心理空间、心理活动过程,语言表达的多种要求和限制。再次,陆机从“达变识次”的角度分析创作中“感应之会”的难以把握。针对创作中言不尽意的困惑,陆机最后感叹到文学创作“虽此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4、刘勰和陆机一样是从对创作过程的分析中论述言不尽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言不尽意。他从言意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来谈言不尽意,首先,“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其次,在创作过程中文学胚胎的形成和降生经过“意受于思,言受于意”的承递转化过程。思——意——言的转换并不是一一对等的替换,这使言不尽意成为可能,说明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的本性所决定的,它反映了文学创作的特征。;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文学创作中“象”的地位和作用尤其突出,文学创作的思维被称为形象思维,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被称为文学形象。在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中非常重视景、物、境,观物取像是创作的基本方法。 刘勰的《物色》可以算作物象论的代表,同期梁简文帝《答张缵示集书》、钟嵘《诗品序》都有相关论述。他们从对创作过程分析中形成的关于言不尽意的基本认识便构成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基本点。;(三)言外之意论——言不尽意论的延伸和发展;隋唐以来的作家理论家关于言意问题的观点;第二,以有无言外之意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 文学评判标准是与创作标准相应对的,所以隋唐以来许多评论者在评判作品时都以有无言外之意为标准。在隋唐以来的许多论诗评文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例证。如,皎然《诗式》中以“两重意”论曹植的“高台多悲风”。张戒《岁寒堂诗话》认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等句“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认为《长恨歌》等“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等。;第三,文学欣赏中的言外之意。 创作的追求决定了欣赏的追求,评判、欣赏又反作用于创作。《六一诗话》中欧阳修认为“作者得之于心,鉴者会之于意,殆难指陈以为言也。”这说明作者的心得难以言尽,只好存于言内显于言外,读者欣赏时也只能把语言视为工具,力求在语言之外去体味作者的本意。 言外之意需要读者的心领神会,同时也为读者的心领神会提供了可能,而真正的文学创作就应该为读者留下余地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