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课件

头围在发育阶段的变化为:新生儿约34cm,6个月时约42cm,1周岁约45cm,2周岁约47cm,3周岁约48.5cm。4~10岁共增加约1.5cm。18岁可达53cm或以上,以后几乎不再变化。明显超出此范围者为头行过大,反之为头形过小,但无论头形偏大或偏小,凡智力发育正常者,一般无病理意义。 (1)头形:小儿头颅均匀增大, 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确定病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的规律等方面,为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诊病体系,即四诊(望、闻、问、切),辨证与辨病。中医诊断学所具有的独特诊断方法及对人体生命活动状态的认识,自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对国外医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 部分。 (一)四诊 四诊是对病人进行检查,收集与病人健康有关资料的方法。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1、望诊: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的神、色、形、态和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等 2、闻诊:听觉和嗅觉: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3、问诊:询问病人或陪诊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4、切诊:用手指触摸切按病人的脉搏及胸腹手足等部位:脉象和体表局部的变化。 (二)诊病 诊病,也称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诊断。疾病的病名,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与抽象定义。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辨证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证、病、辨证等概念。 1、症:病人感到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是分析与判断病证的原始依据。如症状:头痛、咳嗽、胸闷等。体征如:面色白、舌质红、脉弦滑。 2、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组成,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情、病势。如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病性为湿热,病机为肝胆湿热。 3、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如:感冒、肿胀、胁痛、胸痹、水肿、泄泻、失眠、崩漏、百日咳等。 4、辨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纲辨证 阳 阴 表 里 热 寒 虚 实 辨病位为主 辨病性为主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脏腑辨证 经络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七情内伤) 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等) 正气失常 空间位置 邪气外侵 主要 用于 内伤 杂病 时间/层次 主要用于外感时病 寒—六经 辨证 温病—卫气 营血辨证 湿—三焦 辨证(上、 中焦) (四)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原则有三: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查 或称“审查内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诊断疾病即使局部患病,也应考虑到整个人体及外界环境对病证的影响。 外界的有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条件、精神环境等。 人体内部的有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等。 (二)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三)病证结合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朝代 医家姓名 著作 贡献 《黄帝内经》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医疗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辨病的基础 西汉 淳于意 “诊籍” 历史上最早的病历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为系统论述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华佗 《中藏经》 论述了脏腑寒热虚实及生死顺逆之法 西晋 王叔和 《脉经》 集前人脉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