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案例徽商成功背后经营之道(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海案例徽商成功背后经营之道(三)

商海案例徽商成功背后经营之道(三)   经商世家许氏的坎坷求财路      明清时期,为求生存,徽人外出经商成风,有诗云:“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气渐形成,持筹遍九州。”便是这一现象的鲜明写照。   清代,徽州歙县东门有一许姓大族,世代繁衍,人丁兴旺,怎奈山中田地有限,许氏子孙不得不陆陆续续迁往他乡谋生。   这里,单说1679年(康熙十八年)迁往无锡的许如绣一支。如绣自幼读书,几进闱场却总是名落孙山。熬到37岁后,如绣自叹命运不济,仕途无望,便萌生了外出经商的念头。于是他拜别家乡和亲朋,变卖了家产,携妻儿直到无锡,靠朋友帮助,在惠山脚下的热闹街市赁了个店面,开了个布店。   无锡的布有三等,一以三丈为匹,称“长头”;二以二丈为匹,称“短头”。这两种等级的布,农民用来换棉花,是不出售的。三以二丈四尺为匹,称“放长”,才是用来换米换钱的。如绣雇了几个伙计,以贱价收购棉花,再去换成“长头”、“短头”,这比一般布店直接用钱去收购“放长”要划算得多。如绣兢兢业业,起早贪黑,没过几年就创起了一份红红火火的家业。不幸的是,如绣命途偃蹇,48岁时就因操劳过度,抛下妻儿,撒手人寰了。   如绣之子右良不善经营,没几年便把家业败了。此后,右良有子烈忠,烈忠有子廷元,廷元有子云高,这五代中除了廷元稍有起色,其余都是走巷串户,苦度光阴。传到第六代星湖,许氏才有了转机。   星湖自小聪明伶俐,读书到15岁便开始做生意,20岁娶了妻室詹氏。一日,星湖与妻子詹氏商议:走街串巷、摆摊卖布终无出头之日,不如凑一大笔资本和亲戚合股开店,或许还有发家的希望。詹氏认为此话有理。于是夫妻二人拿出所有积蓄交给亲戚入股。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亲戚持银搭船去采办布匹,半路上“露了彩”,船夫不仅劫去财物,还害了星湖亲戚的性命。这对星湖来说可算是致命一击,不光资本折尽还欠了不少债务。詹氏将陪嫁的簪珥衣服典当一空才还清了债。从此一家人靠詹氏日夜做些针线活艰难度日。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星湖有一个姑母???嫁给无锡北门开麻店的汤家。那家店门正对着运河。当时,无锡的布匹运往淮扬、南京等地,全靠水路。运河里樯帆如云,如穿梭般繁忙。船只的缆索皆取于麻,因此,麻业生意一直兴盛不衰。汤氏夫妇没有子息,见外甥窘困,便邀他到店里帮忙,许氏一家的生计才算是有了着落。   星湖是个明白人,他想先祖如绣从歙县迁来无锡已六世,一百八十余年,却始终未能立住脚、扎下根,原因何在?不在没有机遇、没有能力,而在没有靠山。思来算去,最好的办法无过于培养儿子读书做官。星湖的想法得到了詹氏的支持,夫妇俩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延师课子。   苍天不负有心人,许氏的第七代许珏青云有路,攀得丹桂,当了高官,还被任命为出使义国(意大利)的大臣。靠着许珏的权势,迁入无锡的许氏门第光扬,有了地位做起生意来也无人敢来欺负。许氏在棉布业中势力大盛,生意越做越大。   许氏有了财,有了势,便在无锡建起许氏宗祠,岁时祭祀始祖许儒和始迁祖许如绣,还修起了《歙县东门迁锡许氏宗谱》。上述迁锡许氏历经七代近二百年艰难创业的故事,便出自这个宗谱。   经商世家许氏的坎坷求财路,为我们展示了徽商生活的一角,它除了告诉我们遍布全国各地的徽商从事商业经营的竭艰难,还告诉我们,徽商之所以能小本起家,发家致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吃苦耐劳、意志顽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洞察时务的敏锐眼光,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在封建时代,攀附权贵,与封建政治势力结合起来,是取得商业长期发达的捷径。      江商联姻韩侍郎      徽州商人为了在商界站稳脚跟,并求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与权势结缘。明代学者李维桢指出徽商“善行媚权贵”,可谓一语中的。徽商十分注重投靠封建政权,不惜以巨金交好权贵,藉以求得庇护。他们还千方百计地挤入官的行列,或捐纳为官,或培养子弟入仕,没有儿子的,甚至还千方百计要找个当官的作女婿。因此,在徽商的家谱中我们常常发现,徽商尤其是一些大商人总是和封建官员结有姻亲关系。   明朝末期,有一个徽州商人,姓江,在扬州经营当铺、盐业买卖。明万历年间,政府推行纲法,只有编进纲册的商人才有权做盐生意。那江商虽是纲册上有名,却没能沾上一星半点“官气”,眼看别的商人靠着当官的儿子、女婿尽沾便宜,而自己却不时要受欺负,还不敢有半点反抗,不由对巴结官员着了迷,连睡梦中都想贴近那个“官”字。   无奈天公不作美,江商不但没有儿子,连个女儿也没有。思来想去,他想到一个办法:何不将家里的一个贴心婢女爱娘收为义女,给她寻个官宦人家,图个往来,沾点官气?很快,义女拜认了爹娘。可喜的是,爱娘颇有几分姿色,人也是绝顶聪明,再加上江商家资万贯,说媒的络绎不绝。可是,江商左右都是一口回绝,一心想结交官宦。眼见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