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verygoo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verygoo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课件

3) 血小板悬液,当血小板计数低于 20× 109 /L, 使血小板计数大于20× 109 /L;若有出血症状者,应达 50× 109 /L以上; 4)纤维蛋白原 首剂可用2-4克,静脉滴注,24 小时内可给8-12克,应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升至1g/L以上;(商品名:法布莱士) 5)冷沉淀,主要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原和不稳定的V、VIII因子; 6)凝血酶原复合物 (在严重肝病合并DIC时使用。 7) 抗纤溶药的使用:适用于基础病因去除,于抗凝药同时使用(EACA、抑肽酶); 8)溶栓疗法:使用于DIC后期,器官功能衰竭,上述治疗无效者; 9)激素的使用并非常规。 DIC的预后 治愈率50-80%,死亡率20-40%。 The End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概念 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数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历史] 1)19世纪,脑组织提取物静脉注射,血管内大量凝血, 2)五十年代,Schneider提出了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性血栓与DIC的关系,并提出DIC的概念, 3)六十年代,Hardaway和Mckay系统论述DIC过程。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凝血过程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纤维蛋白的形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从因子XII的激活开始,血管内膜下的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与因子XII接触后使XII? XIIa,从而引起凝血过程的一系列反应过程,最终形成纤维蛋白。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VII因子与III因子组成的复合物,在有Ca2+ 存在的情况下,激活X因子。 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 纤维蛋白形成的电镜图 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主要包括纤溶酶原的激活以及纤维蛋白的降解,使形成血栓的血管再通。 激活物 纤溶酶原 激活物 纤溶酶 抑制物 (+) (-)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级产物 (+) 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III及肝素;1)其中抗凝血酶III通过封闭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使之灭活,1)体内肝素则是由肥大细胞产生,本身可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凝血 抗凝血 1.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激活开始) 2.外源性凝血系统(TF入血开始) 1.完整的血管内皮; 2.血流速度相对较快; 3.单核吞噬系统作用; 4.生理性抗凝物质; ATⅢ、肝素、蛋白C及TFPI 5.纤溶系统。 抗凝与凝血的平衡 平衡的产生使机体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DIC的发病机制 DIC发生、发展的机制十分复杂,许多方面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但以下几个环节较确定。 组织损伤(感染、肿瘤溶解等)导致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血管内皮的损伤; 血小板的损伤; 纤溶系统的激活及失调。 在DIC过程中,凝血酶及纤溶酶的形成是其中两大关键。 类 型 主 要 疾 病 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 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转移性癌、肉瘤、等 血液性疾病 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疾病、异常蛋白血症等 妇产科疾病 感染流产、死胎滞留、妊娠毒血症、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 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损伤、放疗、化疗、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 DIC的病因 病理及生理 微血栓的形成(多见于肺、肾、脑等组织); 凝血功能异常 :(1)初发高凝期(2)消耗性低凝期(3)继发纤溶期; 3 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心功能受损。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出血倾向(可遍及全身,多见于皮肤、粘膜及内脏); 休克或微循环衰竭(出现血压下降,肾、肺、大脑等功能不全,可与DIC形成恶性循环); 微血管栓塞 (皮肤发绀,深部器官功能受损);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术后) ? 基本特点 常见病因 急性DIC 在几小时或1-2天内发生,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症状明显,以休克和出血为主 败血症休克、异型输血、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 亚急性DIC 在数日到几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