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一元女掌门王秀兰
张一元女掌门王秀兰
茶叶内质好,沏出来就透亮。夏秋茶或一年以上的茶,一沏就是浑的,喝着不是味儿。因此,追求茶品成了王秀兰经营张一元的一条路子。
老北京有一句顺口溜,说是“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直到今天,每天一大早,都会有从北京远近区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赶到前门大栅栏,欣赏张一元茶庄的牌匾装饰,选上一两斤茶叶,有的还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捎上几斤。那么,这张一元怎么有这么大名头儿?历经百年,老店如何在衰败后获得新生?
说起张一元的名头儿,翻起老资料老照片,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秀兰感慨:“这百年老店的新生,最能印证国家的强盛。”
一
张一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茶庄的品牌名。最早张一元茶庄的创始人姓张,名昌翼,字文卿,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他早年时来京,在崇文门外瓷器??荣泰茶庄做学徒,之后另立门户,在花市摆茶叶摊。1900年他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有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又是第一的意思。因买卖好,1906年他在前门观音寺开设了第二家店,店名“张一元”,取“一”和“元”两个首位的意思,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茶庄能像字号一样在同行业中永争第一。1908年他在前门大栅栏街又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称“张一元文记”茶庄。
在创办大栅栏张一元茶庄后,张昌翼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他在福州郊外半山坡上,盖了几十间房子,在当地雇工按时收购新摘的茶叶,并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进行窨制、拼配,形成独具特色的小叶花茶。张一元的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点在京城百姓中得到认可,广为流传,买卖一直红火。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一元的生意也随之凋零。1947年茶庄失火更使张一元一蹶不振。1956年,我国实行公私合营后,花市和观音寺张一元茶庄被撤,仅余大栅栏总店。
因为出身贫寒,又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张昌翼不愿子女后代再受创业之苦,故立下遗训“不经商,做学问”。后代依照古训,不再经营茶行,铺面交由代理人经营,转向其他领域发展。直到1992年,中国茶叶市场都是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张一元茶庄亦然,已毫无特色可言。
二
1992年7月,在从北京驶往福州的42次列车硬座车厢,坐着一位30多岁的女子。别看已是夏天,但她却穿着一件厚褂子,而且双手总是抱在胸前。她就是刚刚就任张一元茶叶公司经理三个月的王秀兰。
那时老字号的张一元茶庄已显得十分破败,最惨的是账面资金只有6000元,真正懂茶叶知识的人一个没有。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的张一元茶叶公司总算开始运转起来。但是,经营茶叶的关键在于茶源。以往进货只有北京市统一分销这一渠道,所以当时京城茶庄的茶可以说家家一个味儿。王秀兰打算找出自己的货源。
闽东山区一直是北京茶叶的主要货源,王秀兰早就瞄好了一家老茶厂。现在,她上衣内侧口袋里揣着一张50万元的汇票。这是茶庄能够动用的所有积蓄,尽管在外面还欠了一屁股账,但王秀兰决定去“冒一次险”。其实,办公室给预订了卧铺,可王秀兰觉得贵,于是和业务员一起去坐硬座,双手抱在胸前,实际上就是护着兜里的这张汇票。
到了闽东茶厂,厂里的领导都觉得很诧异。因为厂子一直都是和各省市的茶叶公司接洽,张一元是多年来第一个找上门的“小”公司。在饭桌上,厂长声明:“卖不卖茶,得看酒喝得如何。”结果,一直滴酒不沾的王秀兰,第一次端起酒杯,从厂长到各个副厂长,逐一敬酒。最后,那些厂长们喝好没喝好她不清楚,反正第二天中午王秀兰醒来的时候,头还是昏沉沉的。王秀兰的诚意打动了茶厂,厂方答应直接给张一元供货。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第一车货摆上张一元柜台后,立马显得与众不同。“张一元茶叶又回来了”的消息也在京城茶客中不胫而走。从此以后,王秀兰更是动不动就跑到闽东山区寻找茶源。高山出好茶,闽东的好茶园少说也在海拔800米以上,她就这样一趟趟地挤硬座、一趟趟地上山……闽东茶乡的茶厂几乎都留下了这个来自北京的茶庄女经理的身影,优质的茶源也就这样一条一条地被王秀兰给磕下来了。茶源滚滚,自然带来了财源滚滚,张一元开始旧貌换新颜。
1995年,王秀兰再次将100万元带到了闽东。不过,这次她不是来买茶,而是来买茶厂。随着茶叶市场的全面放开,闽东茶厂产多少茶,国家收多少茶的计划体制已不复存在。一些中小型茶厂却没有及时转轨,面临着倒闭的局面。闽东一家老茶厂就主动向张一元求救。王秀兰吃过没有茶源的亏,张一元若想扩大发展必须建立自己的茶叶基地。她重新对这家茶厂进行考察,发现这个县除了这家茶厂没有任何工业企业,种茶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而且茶厂技术力量不弱,只是缺乏经营的人才。但是,重新启动茶厂至少需要100万元的资金投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