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湿温
* * (2)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白无华,脉微细欲绝。 * * 【病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 * 【治疗方法】先急用益气固脱法以治虚脱,待元气回复,虚脱危象解除之后,再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法。 * * 【代表方剂】独参汤 黄土汤(《金匮要略》)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10g 灶中黄土50g * * (3)阳气阴血俱虚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或有少量便血,舌淡无华,脉沉细无力。 * * 【治疗方法】温阳益气,滋阴补血。 【代表方剂】黄土汤(《金匮要略方》) 伏龙肝量要大,临床可用200-300g。 * * 医案举例 ? ? ? 某男, 51 岁。主诉便血半月。? ? ? 半年来曾出现3 次便血, 自服云南白药缓解。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暗红色大便, 如红豆稀饭样, 每次量约50m l~ 100m l, 自服云南白药未效,伴头晕, 乏力, 心慌, 气短, 腰痛, 畏寒, 小便频数,舌淡白、苔薄白, 脉细数无力。既往患风心病20 年余, 慢性肾炎, 肾功能衰竭, 肾性贫血4 年。查体:重度贫血貌, 面、唇、指甲苍白, 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10 次/分, 律齐, 二尖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 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肾区轻度叩击痛, 双下肢轻度水肿。实验室检查: 大便潜血+ + + + 。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肾脏B 超: 双肾测径偏小, 图像提示: 慢性肾炎样改变。 * * 西医诊断: 1 上消化道出血, 2 慢性肾炎, 肾功能衰竭, 肾性贫血, 3 风湿性心脏病。 中医诊断: 1 便血(脾胃虚寒) , 2 虚劳(气血两虚, 肾精亏损)。入院后经止血、抗感染、输血、吸氧及对症治疗, 5d 后便血仍未减轻, 故配合中医治疗, 处方: 赤石脂、萸肉、黄芪、白及各30g, 生地黄、炒白术各15g, 黄芩炭、炙甘草、阿胶(烊化)、炮姜各10g, 附片、人参各6g (另煎)。3 剂便血减轻, 7 剂便血停止, 头晕、乏力、心慌、气短、腰痛亦减轻, 服药12 剂停药, 随访半年, 便血未复发。 * * 5.余邪未净证治 【临床表现】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缓。 * * 【病机】余邪蒙绕,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 * 【治疗方法】轻清芳化,宣阳化湿。 * * 【代表方剂】薛氏五叶芦根汤(《温热经纬》) 藿香6g 薄荷叶4g 鲜荷叶10g 枇杷叶8g 佩兰叶6g 芦根18g 冬瓜仁10g * * 湿与水、饮、痰的区别:湿为湿温病的主要成因,但临床上应注意其与水、饮、痰相区别。四者均属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又都是第二致病因子。相对比而言,其性状一般可作如下区别。?? ?? ?? ??? * * 湿:类似汽态,弥漫全身,无处不达。但体征上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可循,而主要是自我感觉沉.重、闷胀等。水:液态质清,流动性大,多流聚于低下或松弛部位,而见浮肿等症。痰:质稠而呈半凝固状态,流动性小,为病不易根除。常见吐痰多,喉中痰鸣,以及触得圆滑包块等异物。饮:较水浊而较痰稀,流动性不大,常停积于胸、腹、胃、肠等管腔之中。可表现为呕吐清稀痰涎,局部积液等。 四者的关系可概括为:湿为水之散,水为湿之聚,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 * 湿温病特点分析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矛盾。古人言“久病多虚”是指其常,根据湿温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的特点,对湿温病施用补法,必须详审脉症,严格掌握“虚”的临床指征,方能补之所宜,恰到好处,而不能徒以“久病”、“年老”为虚之凭据而滥用补法,而致“虚虚实实”之弊。 * * ②湿之与热虽同为湿温病之主因,但就其二者关系而言,湿为始因,热为继发(湿郁久而发热)。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驱邪方面应以祛湿为“主攻”方向,湿去而热无所生。祛湿之法很多,但对本病而言,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法最为常用。因为这种湿邪,系一种秽浊之体,药味芳香能辟秽化浊;湿性重浊,有从上趋下之性,淡渗利湿,使其从小便而出,此乃“因势利导”。 * * ③湿温之传变虽有“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的规律,但并非绝对如此相传。由于湿邪“弥漫三焦”,故上、中、下之分也是相对而言,临床实践中上、中、下合而同病更为常见。本病患者既有中焦脘闷腹胀,五谷不香之症,又有下焦二便不畅之象,实为中、下二焦同病,故湿温三焦分段论治,不应机械拘泥,而应灵活相待,有是证,则用是药。 * *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2574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