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周作人小品散文中饮食题材.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作人小品散文中饮食题材

周作人小品散文中饮食题材   摘要:周作人小品散文中涉及了相当一部分描写饮食的篇章。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阐述周作人小品散文中饮食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且试图解析周作人偏好饮食题材的成因。   关键词:周作人 小品散文 饮食 幼年经历 民俗 故乡   中图分类号:1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05-01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以一系列小品散文确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雨天的书》的出版标志着周作人开创的“美文”文体的形成。此文集中收录了《故乡的野菜》(1924)、《北京的茶食》(1924)、《喝茶》(1924)、《谈酒》(1926)、《乌篷船》(1926)等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名篇的“美文”代表怍。如果细加考察便可注意到,这些“美文”大部分均以饮食为题材,由此可见周作人对饮食题材的偏好。实际上,周作人后期小品散文创作在选材上仍有这个倾向,如《结缘豆》(1936)、《卖糖》(1938)等文。而1944年出版的《书房一角》中收录了周作人描写浙东民俗风物的数十篇小品,其中包括《芡与莲》、《烧鹅》、《杨梅》、《松花粉》、《糊鱼》、《带皮羊肉》、《记爱窝窝》、《记盐豆》等数篇描写浙东饮食的篇章。可以说,饮食是周作人小品散文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大量地描写饮食并非是为了表现食物之美味,也不以展示各地的奇珍异馐为目的。恰恰相反,周作人散文中所描写的饮食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寻常的食物,如浙东随处可见的野菜,北京城里的各色茶食等等。而在这些日常饮食描写背后折射的是周作人对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的思索与评价。   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周作人感慨在偌大的北京城中竟找不到好茶食,认为“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他认为,在茶食这样的传统食物中实际上承载着一种生活文化:“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越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从周作人感叹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竟从未吃到好茶食的惋惜中便可透视他对优雅精致、丰腴安闲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生活文化的依恋。   至30年代,由于周作人受日本柳田国男“乡土研究”的影响,其小品散文中的饮食描写呈现出了与20年代明显不同的情感向度。在《结缘豆》一文中,周作人描述了流行于南北各地的“结缘”分豆的习俗,他认为这种乡风习俗的盛行源于人们“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并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给予了分析:“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念佛号的老公公老婆婆也不会不感到,或者比平常人还要深切吧,想用什么仪式来施行拔除,列位莫笑他们这几颗豆或小烧饼,有点近似小孩们的‘办人家’,实在却是圣餐的面包蒲陶酒似的一种象征,很寄存着深重的情意呢。”通过对人们因畏惧孤寂而欲通过分豆以结缘的心理分析,周作人从情感的层面对这种风俗给予了理解,乃至是认同:“我现在去念佛拈豆,这自然是可以不必了,姑且以小文章代之耳。”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也视之为“结缘”,足可见周作人对蕴含于“结缘豆”中的民俗文化的认同。   无论是饮食中蕴含的雅致、丰腴的士大夫文化,亦或是于琐细寻常中自有一种温润丰泽的民间文化,周作人小品散文中饮食描写的关注点始终集中在饮食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上。这种关注显然与其学者、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有关。然而,周作人小品散文选择以饮食为表现题材的偏好,还关涉到了其它的因素。   钱理群先生在《周作人传》中曾提到了周作人幼年患“馋痨病”的经历:“另一个忘不掉的记忆是,从小总是生病,长得十分瘦小,老是吃不够,也许患的就是‘馋痨病’。稍大一些才知道,这是因为没有奶吃。雇了一个奶妈,而这奶妈原来也没有什么奶水,为骗得小孩不闹,便在门口买种种东西给他吃,结果自然是消化不良,瘦弱得要死,看见什么东西又都要吃。为了对症服药。大人便什么都不给吃,只准吃饭和腌鸭蛋。处于这恶性循环中的小孩一定是很痛苦的。但周作人说:他‘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也许周作人已经忘记了,但这种幼年时期对食物的渴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经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导致了他终其一生对饮食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致使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饮食纳入表现题材范畴,这可以说是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喜好饮食题材的一个潜在因素。   同时,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影响周作人选择以饮食为表现题材的另一重要原因。五四时期,中国现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