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花开多色“铿锵玫瑰”.docVIP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花开多色“铿锵玫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花开多色“铿锵玫瑰”

“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花开多色“铿锵玫瑰”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按特色定位。30多年来,我一直奉这句话为座右铭,也许正因如此,别人说我既像个警察,又不太像个警察。那么,就当我是朵带刺的玫瑰花吧。”   ――李玫瑾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的李玫瑾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称号――“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传闻中,她如悬线问脉的“神医”,仅凭对案件过程的“望闻问切”,便能推知凶手的年龄、身高、体型与行为习惯。这些在侦探小说中被渲染得有如神助的能力,在她的手中淡然地变成了事实。不过,在一身冰冷肃然的警服之外,她却是个柔软温润的女人,哪怕看爱情电视剧,也会感动得哭。她仿若一朵肆意盛开的玫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勇敢”红:   做第一个人,试第一件事      李玫瑾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目睹过上山下乡,在那种环境下,求???思想处处弥漫,可她却一直倔强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奔波。高中毕业时,当时广受欢迎的北京前门大饭店要招服务员,工作稳定,待遇又好,李玫瑾的同学纷纷报名应聘,可她却宁愿满北京城瞎逛也不愿报名。同学、朋友纷纷打探缘由,李玫瑾脆生生甩出一句:“我想考大学当老师!”“你疯了?丢了1年多,你能考得上吗?”朋友们大为惊讶。可李玫瑾还是两个字:“试呗!”   1年后,国家果真恢复了高考,李玫瑾欣喜若狂,收拾收拾便进入了复习状态。苦读2个月后,答案揭晓:李玫瑾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4年后,李玫瑾成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师。不过,她具体教授哪门课没有确定。于是,李玫瑾便瞅准空当四处学技,观察罪犯受审时的表现便成了李玫瑾的家常便饭。一次,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罪犯被宣判死刑后,居然“大义凛然”般地喊:“死就死,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当这种现象在多个罪犯身上重复出现后,大为惊讶的李玫瑾脑中闪出一个疑问:过去,罪犯被判死刑后总是当场瘫倒,可现在他们怎么这么不在乎?看来,这些人的心理很值得研究。   有了这种想法后,李玫瑾找到领导,说出了自己的课程选择――犯罪心理学。领导一听,犯难了:“课程倒是不错,可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材,从事这个专业研究的学者也寥寥无几,你这教学工作怎么开展呢?”“不怕,没有我就自学!”领导顾虑重重,李玫瑾却早已信心满满。最后,领导拗不过她,同意了。   接下这门课程后,李玫瑾便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她首先跑到刑侦教研室,主动要求帮助其他老师抄讲稿、校对讲义;随后,她又带着饭盒去中国人民大学听犯罪学课、去北京大学听心理学课。她记了一大摞笔记,抄了一大堆讲稿……终于,2年后,李玫瑾完成了自己的《犯罪心理学讲义》。   因为案例丰富,讲解又深入浅出,李玫瑾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好评,有很多学生甚至在课程结束之后,将笔记本仔仔细细地订好,小小心心地珍藏起来。李玫瑾在学校里红极一时。为了考验李玫瑾,有学生故意拿电视剧中的案例来考她。谁知,李玫瑾听完就敲了敲学生的脑袋,说:“是电视上看来的吧?真实案例不会是这么完整的过程,而且编剧也不懂心理学,因为人的性格有其连贯性。”看着学生沮丧的表情,李玫瑾忍不住笑了。   可是,就在她的教学蒸蒸日上时,李玫瑾突然向学校提出挂职锻炼。“你的课这么受欢迎,何必要突然中断呢?”领导善意地提醒她,可李玫瑾给出的理由却很充分:“我的研究离不开真实案件,如果光停留在理论与陈旧的案件上,对学生和学科建设毫无益处,我甚至无法断定我的学科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在李玫瑾的坚持下,她毅然赶赴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开始挂职锻炼。   对于一个来自高等公安院校的女教师而言,挂职锻炼完全可以变成走过场行为。可李玫瑾不,只要发生案件,她都会第一时间冲到现场,进行深入分析后再详细提出自己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青岛市发生了数起强奸抢劫杀人案,被害对象都是一对对的恋人。了解案情后,李玫瑾迅速投入工作。很快,她便发现,这一系列杀人案作案时间比较规律,一般是在周末、傍晚,作案人在袭击受害人时既要满足性需求,又会掠夺财产。据此,她认为案件是一人所为,而且此人很可能是“找对象比较困难”的知识分子。得到李玫瑾的分析报告后,领导半信半疑地按她的分析缩小了侦察范围。不久,凶手便被抓获,而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凶手的特征与李玫瑾的判断九成吻合!   这次小试牛刀后,李玫瑾发现了犯罪心理学的用处之大,也更为关注公安实践,除了授课,更多的时间精力,她全投在了办案一线。      “执着”紫:   说该说的话,坚持该坚持的事      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李玫瑾逐渐成为国内有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然而,树大招风,声名鹊起的背后,各种挑刺、质疑也紧随而来,这其中,第一案便是马加爵案。   2004年年初,云南大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