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燕美人”背后历史文化之谜
“燕美人”背后历史文化之谜
笔者系北方人,是吃着玉米面黄窝头长大的。民间有句贬语,说某人是“吃窝头的脑袋”,意为此人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笔者一生“历尽天下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贫”,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倒也活得安闲自在,自觉挺有滋味的。
玉米这东西倒退几百年并不是这种档次,其时是食品贵族。不像今天,花上个块儿八角的随便在哪个小摊上都可以买个热乎乎的玉米棒子啃着吃。
玉米的故乡在美洲。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辗转传至欧洲和中亚,大约在明代嘉靖年间,据说是由到麦加朝圣的回教徒带来中国的。所以当初玉米叫“西番麦”、“西天麦”。由于物以稀为贵,它最初是皇帝的专用品,称为“御麦”,后来才在华北一带引种,但“种者也罕”(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三),直到清代才推广到南方。玉米系从华北传起,华北古称燕赵,因而玉米又有“燕美人”之美称。其实“燕美人”本为“玉米仁儿”之讹读。可细想一下,此称妙不可言。试想,金灿灿白莹莹的颗粒,是丽人的金钗、皓齿;苗条的果身,薄如蝉翼的外皮又恍若随风飘曳的罗裙。如此高贵之品位实非“美人”莫属。
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其实,这新大陆用不着发现,因为就在这位洋人到了美洲之前,玉米和她的娘家玛雅人就已经在那里生存了成千上万年了。
人们通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其实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表述。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有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之说,即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以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用这一眼光看,作为世界古文明一极的玛雅以及它所代表的美洲文明亦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汇聚了全人类的光荣,这其中就包括现在为人类主食之一的玉米。
古玛雅人生活在现今中南美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国家一带。作为美洲原住的玛雅人的食物80%是玉米(各式各样的玉米)。可以说,玉米种植几乎是玛雅当时农业文明的全部。有专家曾经指出了一个颇具文化意义的事实,玛雅农夫完成一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只需要190天。通过这实际耕作的六七个月,玛雅人可以收获两倍于他和他的全家人一年所需的粮食。多余的谷物可以留作种子,可以用作交易,以获得玛雅家庭无法自己生产和获得的其他生活资料以及一些小奢侈品。就这样,玛雅人美滋滋地享受着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尽管活得并不轻松。
玉米虽说是粗粮,但也可以细作。玛雅人掌握了烧石灰的化学知识,所以,他们的玉米粒是用百分之一的石灰水加工处理过的。干粒泡软后再磨碎,玉米浆既可添水煮粥,也可以用烧红的石头烙成面饼,玉米可做成多种花样食品,有时还要加入辣椒和可可粉调味。玛雅人的玉米食品虽然称不上佳肴,但也尽可能地加工精细,那是玛雅妇女主要的家务。
除玉米以外,他们还会栽培辣椒、番茄、菜豆、南瓜、葫芦、甘薯、木薯等作为主食的补充。此外还有经济作物可可、烟草、棉花、龙舌兰、蓝靛草及各类果树。
玛雅人会饲养火鸡和狗,会用蜂蜜和树皮酿酒,他们还找到一种清甜生津的植物,像美国大兵嚼口香糖那样整天嚼个不停。
文化人类学者汤因比在分析研究了全世界26种文明类型之后,做出了相似结论。人类的文明发生虽然需要一定的环境前提,但是针对不利的自然因素而作出挑战的文化行为,这才是人类文明的关键。而各民族面临的挑战不同,作出的应对也不同,这就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所在。大自然对待玛雅人不厚也不薄。在这片荆棘疯长、地力贫瘠的土地上,为了养活一个高度文明的人群,玛雅人在求生存的漫长历史中,以种植玉米为主,展开了一系列和自然环境相得相宜的活动。
农业玛雅人的后裔至今仍然沿用着3 000年来基本不变的农业模式,种玉米的耕种方式也基本保持了传统。虽然如今铁制的工具取代了以前的石斧尖棒,但耕种方式仍然是按照老规矩,先伐木,后烧林,再播种,然后每年变换玉米地的场址。有人会问,在建筑、雕刻、文字、历法等都有着辉煌成就的玛雅人,为什么会在农业上如此落后呢?原来,当地土层很浅,即便是把现代农业机械开进丛林,那也是“高射炮打蚊子――无济于事”。此外,玉米地需要休耕,开垦一块玉米地连续种两年后就得让它休耕10年,否则就产不出好玉米,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地区,采用特殊的种植方法,是玛雅人的特殊生存方式。
排涝工程在玛雅文明的黄金岁月古典期,公元3世纪至9世纪,玛雅先民生活的核心地区是在危地马拉的低地。在这片低地中的主要作物是玉米,所以玛雅人要解决的是排涝问题。当然他们可以选择山坡开垦梯田,以保证玉米这种旱地作物所要求的土壤条件。他们确实这样做了,但这种山坡地都不大,因为这里的土地种植几年后就必须休耕或废弃。
1980年6月,美国卫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