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运动骨骼肌AMPATP比值及AMPK活性变化特点.docVIP

不同时间运动骨骼肌AMPATP比值及AMPK活性变化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时间运动骨骼肌AMPATP比值及AMPK活性变化特点

不同时间运动骨骼肌AMPATP比值及AMPK活性变化特点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一次性运动大鼠腓肠肌AMP、ATP含量及AMPK活性,旨在阐明不同时间运动AMPK的变化特点及机制。方法:6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大组:安静对照组(n=8)、30 min运动组(n=18)、60 min运动组(n=18)、90 min运动组(n=18),其中运动组又各分为3小组(n=6),分别在运动后即刻、1 h和6 h取材。运动速度18 m/min,坡度10%。结果:和安静组相比,各组ATP运动后无显著改变;AMP在60和90 min运动后即刻显著升高(0.183,0.212 Vs 0.158,P   关键词:AMPK;AMP/ATP比值;运动时间;骨骼肌?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76-03?      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5′-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 AMPK)称为细胞能量感受器,对运动骨骼肌能量代谢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1-2]。本实验研究不同时间运动AMP/ATP比值的变化特点及与AMPK活性的关系,探讨AMPK活性变化的分子机制。实验假设运动能以时间依赖方式激活骨骼肌AMPK,其机制与AMP/ATP比值的升高有关。   ?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分组?62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购进时平均体重(187±14)g,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昼夜节律人工控制光照(光照时间为07:00-19:00),环境温度(23±2)℃,自由饮食。?   大鼠随机分为4大组:安静对照组(n=8)、30 min运动组(n=18)、60 min运动组(n=18)、90 min运动组(n=18)。除安静组外,其余各组又分为3个小组,每小组各6只,分别在运动后即刻(0 h)、1 h、6 h取材。取材前动物用乌拉坦腹腔麻醉(0.8 mL/100 g体重)后,速取右后肢腓肠肌的白肌部分(位于腓肠肌外侧浅层)投入液氮中保存。?      1.2运动方案?运动动物先进行6 d适应性训练,方法如下:前三天分别以10 m/min、15 m/min、20 m/min的强度和10 min、20 min、30 min的时间进行递增负荷和时间跑台运动,后3 d固定于20 m/min的强度和30 min的时间进行运动,坡度均为10%,每天一次,在上午9:00-10:00进行,周日休息。适应性训练结束后,动物进行一次性运动。速度18 m/min,坡度10%,相当于65%V?O?2max强度,时间分别为30、60、90 min。   ?1.3测试方法AMP、ATP含量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样品前处理过程:称取肌组织100 mg,剪碎后加入0.9% NaCl(内含0.5 mM EDTA-2Na)制成10%匀浆液,取0.5 mL匀浆液加入0.5 mL 3% HClO?4,4℃下沉淀蛋白,3 000转/min4℃离心10 min,取上清液0.5 mL加入20% KOH 40 μL, 4℃静置30 min,11 000转/分5 min离心,取上清200 μL -80℃保存待测。色谱条件为:日本Dikma公司ODS-3反相柱(250×4.6 mm) ,流动相为50 mmo1/L磷酸钾缓冲液,调pH至6.5,等比洗脱,流速为1.2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20℃,进样量20 μL。?   AMPK活性的测定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即根据AMPK使特异性肽底物SAMS(氨基酸序列为HMRSAMSGLHLVKRR)磷酸化的原理,以[γ-32P]ATP作为磷供体检测酶的活性。按照Shin Terada[3]和Seung Hun Cha[4]提供的方法进行。AMPK活力单位: 30℃条件下,每分钟将1 nmol磷催化转入SAMS的酶量即1个单位酶活。   ?1.4统计处理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取P   实验对调控AMPK活性的主要分子机制AMP/ATP比值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同步进行了研究。三组ATP在运动后即刻均无显著下降。AMP在30 min运动无显著增加,60和90 min运动出现显著性增加,相应地,AMP/ATP比值在运动后60和90 min有显著升高。对不同时间运动AMPK与AMPATP比值相关分析发现,运动后即刻呈显著正相关(r=0.67)。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时间运动AMPK的激活主要由A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