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边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边界

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边界 地球化学省与地球化学边界 朱炳泉,常向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根据中国大陆各种类型壳、幔源岩石和矿石的大量铅-锶-钕同位素资料,及全球特别是东亚大陆块体广泛的同位素与元素体系对比,发展了地球化学块体划分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指标和填图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大陆的大尺度铅同位素矢量填图,确定了中国大陆主要地球化学省和地球化学急变带(边界)。地球化学边界的形成与板块的斜结合以及结合以后岩石圈结构调整产生的克拉通边界密切相关。地球化学边界与重力正异常梯度带、莫霍面梯度带以及正负磁异常转换带存在平行和交错两种关系。研究表明地球化学急变带控制了中国大陆90%以上的超大型金、铜、锡、银、镍、铅-锌、铀、钾盐、硼、镁、磷等(33个)和10个以上的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省划分制约着全球油气资源分布,而地球化学边界则具体控制着克拉通边缘前陆盆地中产油气位置。陆内六级以上强破坏性的浅源地震与克拉通边界--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十分密切。喀斯特溶洞奇观的出现与地球化学边界关系同样相当密切。根据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确定的区域背景值可以对铅污染作出快速的定量评价。 关键词:地球化学急变带;地球化学省;资源勘探评价;环境与灾害 中图分类号:P59文献标识码:A 0地幔和地壳体系不均一性研究与地球化学省划分 20世纪70年末许多学者通过洋岛玄武岩(OIB)、洋中脊玄武岩(MORB)与岛弧玄武岩(IAB)的Nd、Sr、Pb同位素研究,发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提出了地幔垂向不均一的模型。根据板块构造演化模型,认为MORB来自强亏损的上地幔,OIB来自略亏损的下地幔,而IAB代表了再循环的俯冲带地幔。80年代初,随着观察资料的增多,地球化学家进一步发现同样的OIB、MORB或IAB在南半球与北半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逐渐形成了地幔不但存在垂向不均一性,而且存在横向不均一的概念。Zindler等[1]不少学者提出了地幔存在若干端元组分的见解。这些组分端元包括MORB、HIMU(高μ)、EM1、EM2(富集地幔1与2)与PREMA(流行地幔)等。Dupre等[2]进一步将地幔端元的概念扩展成地幔域的概念,提出了南大洋存在DUPAL域异常。Hart[3]则进一步阐明了北半球参考线(NHRL),并用与NHRL的相对偏差来定量描述DUPAL异常的铅同位素特征值。在这一基础上Castilo[4]应用等值线处理描述了南半球DUPAL异常的分布范围与特征,并将它解释为地幔上涌区。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些研究者[5~11]致力于大洋玄武岩的详细的同位素体系填图,修正了南半球异常这一不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地球化学省(域)的见解。这两个大洋地幔省在Pb、Sr、Nb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对于相近的206Pb/204Pb值,印度洋比太平洋具有相对高的208Pb/204Pb与低的143Nd/144Nd。同时他们还发现两个省之间存在同位素组成的急剧变化,称为地球化学急变带(geochmical discordance),即地球化学边界。关于全球在主成分上大规模横向不均一方面有说服力的证据主要来自深部地震层析成像的研究。全球资料表明地幔中S波存在大尺度横向不均一性(1 000~2 400 km范围),而且波速的变化与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岩的Fe与Na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umler等[12]统计了全球洋中脊玄武岩样品的主元素化学组成,经MgO标准化为8%后表明Na与Fe含量在南-北半球之间以及各大洋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并存在着反相关。 同类型的大陆玄武岩各地区的差异也十分明显。80年代中国东部与西南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Nd、Sr、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研究取得了大量资料[13~22],发现了中国大陆地幔具有南亏损北富集的总体规律和4种地幔端元组分(EM1、EM2、PM与PREMA),数据在多元同位素体系拓扑投影图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区分。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地幔的地球化学区划。区划表明地幔分区(东北、华北、渤海、扬子与华南)与不同的大陆块体是相联系的,特别是不同大陆块体地幔与地壳的铅同位素组成几乎是同步变化的。 张本仁等[23,24]通过对秦巴地区华北、扬子块体上不同时代地幔派生岩石的大量主、微量元素与同位素体系研究,确定了上地幔平均值。不同方法确定的上地幔平均值均表明华北与扬子地幔的许多元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扬子块体地幔铜含量是华北块体的8~9倍,铅含量为3~4倍;而金含量仅为华北块体的1/3。同位素体系填图也表明华北、北秦岭、扬子是明显相区别的地球化学省。 近10年多来国内许多学者积累了中国大陆大量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数据[25~27]。结果发现不同块体上同时代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