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肿瘤间质及浸润和转移的关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理学-肿瘤间质及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病理教研室 吕自力 肿瘤间质与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第一临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吕自力 第一节 肿瘤间质 The contents of neoplasia supporting stroma Blood vessels Connective tissue Lymphatics tissue (一)血管 肿瘤血管的形态 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 抗血管生成疗法 肿瘤坏死的原因 1、肿瘤血管形态 肿瘤性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肿瘤血管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无血管; (2)血窦样结构; (3)血管内皮增生; (4)血管球样增生。 恶性肿瘤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尤其在肿瘤的边缘。 2、肿瘤血管生成过程 血管内皮基膜溶解 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 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 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 形成新的基膜 3、肿瘤血管生成调节 新生血管形成的平衡假说 A.肿瘤血管形成因子(TAF)的发现 胚胎组织 移植物血管与宿主相接 成年组织 移植在角膜 血管破坏,无血管生成 肿瘤组织 宿主血管伸入肿瘤组织 B.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特点 来源于肿瘤细胞,无种属特异性 存在于细胞浆。 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刺激毛细血管形成。 C.肿瘤血管生成刺激因子的成分 生长因子 IL VEGF及其受体在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增强血管通透性,引起血浆蛋白渗出,为建立新生毛细血管网提供及基质. 与受体结合,发挥内皮细胞分裂原的活性,诱导内皮细胞增殖. 促进蛋白水解酶,间质胶原酶的活性,促进血管构建. A.内皮抑素(Endostatin) 胶原蛋白18的C-末端非胶原区内的184个氨基酸片段。 抗肿瘤机制是: ①阻止血管形成因子从肿瘤或其他细胞释放; ②中和已释放的血管形成因子; ③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形成因子的反应。 B.栓桥蛋白(Thrombospondin) p53基因表达 p53基因的丧失 + - 栓桥蛋白 VEGF表达 抗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多种VEGF抑制剂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如反义VEGF核苷酸、抗VEGF或其受体的抗体、结合毒素的抗VEGF受体的抗体、VEGF受体激酶抑制剂等。 血管靶向疗法 特异性地破坏已存在的血管,从而导致肿瘤坏死 血管抑素(20 ?g/g);内皮抑素(10 ?g/g) 这两种物质均为机体正常蛋白质的裂解产物,因而不会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或耐药性,可反复使用,而且无毒、副作用。 肿瘤坏死原因: 1. 瘤细胞生长速度比血管 生长快 2. 肿瘤内压高,血供不够 3. 血管构造异常,血供不 均匀 4. 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 因子 (二)结缔组织 肿瘤结缔组织多少不等,硬癌多,软癌少。 癌有间质分隔,肉瘤则没有(主要为血管)胶 原蛋白 (二)结缔组织 1.细胞间物质 2.细胞成分 (1)纤维 A.胶原纤维 由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产生,直径为 1 - 2 μm,有明暗周期性横纹。 胶原纤维分Ⅰ、Ⅱ、Ⅲ、IV、Ⅴ五种类型 Ⅰ型见于皮肤、肌腱、骨、韧带、内脏 Ⅱ型见于软骨、椎间盘、 Ⅲ型见于皮肤、血管、内脏 IV型见于基底膜 Ⅴ型广泛分布 肿瘤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原因: 1. 癌细胞分泌结缔组织活性肽 2. 癌细胞合成分泌胶原 3. 原有组织的塌陷融合 4. 宿主合成,以限制肿瘤组织的扩展。 5. 肿瘤间质及边缘的肉芽样组织形成。 B.弹力纤维 由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产生 意义: 1. 肿瘤早期浸润标志 2. 宿主局部防御反应 3. 作为预后的指标 C.网状纤维(嗜银纤维) 由纤维母细胞产生 意义: 1. 区别淋巴瘤或未分化癌 2. 鉴别神经系统肿瘤(阴 性)和肉瘤 3. 区别原位癌或浸润癌 4. 鉴别是否血管源性肿瘤 由多种细胞和瘤细胞产生,为细胞周边蛋白 作用:对细胞外基质起组合作用和将细胞与各种 细胞外基质连接(桥梁作用)。恶性转化的 细胞表面FN减少,容易脱离原来部位造成 浸润和转移。 肿瘤细胞表面FN功能下降的机理: 1. 局部蛋白酶降解 2. 成分改变或聚合程度改变 3. 结构异常致识别位点不同 4. 肿瘤细胞表面FN受体改变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