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乙太网路介绍.ppt
乙太網路介紹本章提要 乙太網路的實體層 乙太網路的資料連結層 封包格式 擷取封包 乙太網路的實體層 乙太網路的誕生 10 Base5 乙太網路 10 Base2 乙太網路 10 BaseT 乙太網路 100 Mbps 乙太網路 1000 Mbps 乙太網路 乙太網路家族一覽表 乙太網路的誕生 1973 年, 全錄 (Xerox) 公司的帕羅奧托研究中心 (PARC,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設計出了第一個區域網路系統, 命名為 Ethernet。 當時的乙太網路頻寬僅為 2.94 Mbps, 而且僅止於全錄公司內部使用, 並未商品化。 乙太網路的誕生 1982 年, DEC、Intel 和 Xerox 發表了 Ethernet Version 2 規格 (簡稱 EV2), 將頻寬提升為 10Mbps, 正式將乙太網路投入商業市場, 該產品稱為 10 Base 5 乙太網路。 之後 IEEE 根據 EV2 的內容, 略加修改後在 1983 年正式通過了 802.3 CSMA/CD 規格。 10 Base5 乙太網路 10 Base5 乙太網路, 採用 RG11 A/U 同軸電纜為傳輸介質, 電纜的兩端必須接上 50 歐姆終端電阻, 由終端電阻到另一個終端電阻之間的範圍稱為一個區段(Segment), 每個網路區段可達 500 公尺, 最多可連接100 部電腦 , 因為這是第一個經標準化的乙太網路, 所以也被稱為標準乙太網路。 10 Base5 乙太網路 10 Base2 乙太網路 因 10 Base5 乙太網路佈線不易且成本較高, 於是 3Com 公司推出了改良型產品-10 Base2 乙太網路。 10 Base2 改用較細的 RG58 A/U 同軸電纜為傳輸介質, 電纜的兩端也要接上 50 歐姆終端電阻, 兩終端電阻之間的範圍稱為區段, 但是網路區段的最大長度縮減為 185 公尺, 每個區段最多可連接 30 部電腦。 10 Base2 乙太網路 雖然網路區段縮小、連接的電腦數目也減少, 但是因為施工容易、材料價格低廉, 因此逐步淘汰 10 Base5 乙太網路。 10 Base5 和 10 Base2 的缺點 網路的任何一處斷線, 都會導致整個網路停擺, 而且追查斷線點較為困難。 若有電腦要移動位置, 佈線路徑可能要大幅修正。 10 BaseT 乙太網路 採用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無遮蔽式雙絞線) 線為傳輸介質, 所有的電腦都透過集線器 (Hub) 互相連接, 電腦到集線器的最大長度為 100 公尺。 10 BaseT 乙太網路的優點 每部電腦都獨立連接到集線器, 如果電腦或線路發生問題, 只會影響本身這一段的線路, 不會影響其它電腦的運作。 從集線器的燈號即可判斷那段線路故障, 比較容易維護。 移動電腦時, 只需改變局部佈線路徑, 整體佈線路徑不必更動。 100 Mbps 乙太網路 將 10 BaseT 的頻寬從 10Mbps → 100Mbps。 100Mbps 稱為高速乙太網路 (Fast Ethernet), 有以下 4 種規格: 1000 Mbps 乙太網路 1000 Mbps 通稱為 Gigabit Ethernet。 目前 Giga 級的乙太網路設備並不多見, 其價格也十分昂貴;因此主要用途是充當網路的骨幹線路。 乙太網路家族一覽表 乙太網路家族一覽表 乙太網路的資料連結層 網路上的電腦都共用同一個傳輸介質 (網路線), 必須訂定一個辦法來管理『誰先用、誰後用』。 這套管理辦法稱為 MAC Method, 而 OSI 第 2 層的下半層就是用來處理 MAC 的, 所以稱為 MAC Sublayer。乙太網路所採用的 MAC Method 稱為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工作原理 假設 A 電腦要傳送 1 個封包給 B 電腦, A 電腦會先傾聽 (偵測) 網路是否已在傳送資料?若然, 則耐心等待並持續偵測。若偵測到有空檔, 而且此空檔能持續 9.6μs 之久, 就認定可以傳送資料, 於是趕緊送出封包。 在實際生活中, A 電腦要傳送的封包通常不只 1 個, 假設有 10 個, 如果運氣夠好, 那麼連續 10 次就能送完 10 個封包。 CSMA/CD 工作原理 如果沒這麼幸運, 就可能在送出第 1 個封包後, 被 C 電腦插隊、搶先送出封包, 等到 C 電腦傳了 1 個封包後, 卻又變成 D 電腦傳送封包。這齣你爭我奪的戲碼, 在傳送每個封包前都會重演 1 次, 每次都可能產生新的贏家。 然而, 為什麼所偵測到的空檔要持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