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书时代”市场跳蚤.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说书时代”市场跳蚤

“新说书时代”市场跳蚤   继刘心武演说《红楼梦》之后,易中天也在电视台评讲《三国》,接下来又是于丹说《论语》,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一场“新说书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似乎都在表明:大众又重新回到了复古潮。媒体也为此而大造其势。但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复古潮”。所谓“复古”,是指恢复古典时代的价值立场、道德风范、美学趣味,等等。当下的这种重述古典风潮,与这些原则无关。甚至恰恰相反,他们是根据当下社会的立场和趣味,来重塑古典。这是一种有关古典的消费时尚。在这场古典文化“时尚化”的消费运动中,经典本身的功能类似于1970年代的“假领”。假领不需要太多的布料,只要一点花哨布头和时髦款式,就足以成为品味和身份的标志。“假领”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这种“文化假领”则是精神匮乏的产物。也许有一部分人试图接续母语文化之根,但通过时尚化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舍本逐末。我理解人们对于“文化假领”的欲求,但倘若将这么一点古典皮屑就称之为“文化复古”,恐怕是很轻率的想法。      也有人以尊敬原著为由,大肆反对他们的新解读。认为,这些“新说书人”,在以学术的名义糟蹋经典,是对文化传统的轻侮和亵渎。于丹这么评价自己的《论语》:“我没有那个能力真的把孔子找回来,但中国人一直有找孔子的心。他们不是冲我来的,他们是出于对圣贤和自己心灵的尊敬”。在我看来,没有必要计较对先贤的尊重的真假。况且,情况并未严重到大逆不道的程度。尊重圣贤的方式也有多种,天天上香跪拜是一种,时时反省质疑也是一种。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孔子是一大圣贤。但对于上古时代的圣贤来说,孔子则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继承者和阐释者。从弟子所记载的孔子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也在不断地寻找重新阐释先贤思想的途径和方式。比如,他对“仁”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推动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艺复兴。不过,对于先贤,孔子的做法比较谨慎,他“述而不作”。庄子的做法则不同,庄子有较大的颠覆性。但庄子却认为孔儒对先贤的尊重徒有其表,只得其糟粕而已。真正的尊重应该是创造性的重释。否则,无论是墨守成规、刻舟求剑的注疏,还是浮皮潦草、哗众取宠的时尚化演义,都是在糟蹋经典。   在现代媒体的强大号召力面前,观众和听众几乎无可避免地“粉丝化”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文化传播的结构和性质。“粉丝化”并非以知识理性对待知识,而是实现将知识和文化明星“偶像化”,成为膜拜的对象。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开发性和反神话倾向的偏离和背叛。这一代“粉丝”们需要的,实际上既不是文化,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只是出于对强大“偶像”的习惯性的“精神依赖”,把自己交付出去。“粉丝”们的受支配性人格,使得他们既懒得自己觅食,甚至连动嘴咀嚼一下都懒得去做,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待喂养。易中天等人所扮演的,无非是一个“精神保姆”的角色。他将那些艰涩坚硬的学术“馒头”咀嚼了一遍,拌上了他的玑珠般的唾沫,变成了松软滑腻的面团,易于吞咽和吸收,然后反刍出来,喂养那些被哺养惯了的年轻一代读书人。这种靠被偶像咀嚼过的精神食粮维持其精神价值的“粉丝”们,喜欢品尝的正是这种口味。   毫无疑问,“新说书运动”赢得了媒体,赢得了受众,为传统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市场得救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而得救。当然,市场得救也是件好事。在一个市场的时代,倘若连市场都没有了,获救的希望也就更为渺茫。想拯救传统文化却又一味排斥市场,这种行为最终只能葬送其所想拯救的。但市场本身从来不想救任何东西,它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因此,文化介入市场,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在目前情况下,文化与市场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文化赢得了市场,市场赢得了利润。但市场可能为了利润,竭泽而渔,将文化变得面目全非。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可以不负责任,立即抛弃文化,转身寻求其它获利的途径。文化的获救从其根本上说,只能依靠自身的文化建设。而这又是一个缓慢、长时限的、常常毫无利润可言的过程。一个成熟的文化市场也许有这种耐心陪同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但从中国市场的状况来看,我不抱这种希望。他们连等一次讲坛讲完的耐心都没有。   票房价值未必意味着真正价值。古典作品当然需要重释。而且需要不断地重释。否则,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瞻仰它的遗容。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能够重释的文化内容,必然是文化中的最具活性的部分,而那些缺乏重释性的文化遗物,则是真正死掉了的文化躯壳。不可否认,古典时代已经结束,整体性的古典文化已不复存在。它的器物性的形态,只能作为过去时代的遗迹,供我们凭吊。但是,器物性只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文化的精神性层面则是一种可变的形态。它可以在另一个时代通过重新解放和阐释,得以复活。欧洲文艺复兴即是通过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经典的重新阐释,发现其间蕴含的活性因子,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