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何镜堂“东方之冠”设计人生
何镜堂“东方之冠”设计人生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参展的24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设计出具有低碳环保、造型独特,文化多样、雄伟壮丽的各种场馆,以展示参展者的先进理念、文化特色和建筑水平。而作为本届世博会东道主的中国,是怎样设计出“东方之冠”这一个堪称经典之作的中国馆的呢?近日,“东方之冠”总设计师何静堂院士,首次向人们讲述了其中的奥秘和他的设计人生。
从岭南走出来的建筑设计师
在主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设计工作以前一般人对何镜堂也许还有些陌生。但在建筑设计界他却早已名闻遐迩,国内有许多大型建筑均出自他之手。
1938年4月,何镜堂降生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个小镇上。他有一个哥哥喜欢画画,上学时,他经常跟哥哥背上画夹和干粮到野外写生。家乡错落有致的房屋流水潺潺的小溪,背部弯曲的石桥、充满生机的绿林,都成为他绘画的素材。
东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侨居在国外的华侨较多,这些华侨挣到钱后,就会在老家建设各种各样的小洋楼,形成一道充满异域风情的独特街景。因此,何镜堂在上中学时期就对当地的大自然环境和一些新老建筑很感兴趣,课余时间经常去郊游或穿街道钻胡同,然后将一些房屋和街道画下来。他喜欢数理化,又喜欢绘画,听老师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当他真正明白了老师最初讲的那句源自歌德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语意后,便萌发了要当个建筑设计师的理想,那时他心中的偶像就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956年夏天他考进了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学习自己所喜爱的建筑设计专业。经过5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后,首批考进研究生部,继续攻读建筑设计专业,师从岭南建筑的创始人夏昌世教授。夏教授年经验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何镜堂,何镜堂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老师的治学做人之道,并在夏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南海大会堂等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在获得建筑设计硕士文凭后,何镜堂被留校当了教师。
“文革”动乱,大专院校纷纷停课,老师受批判???学生去串连、新生已停招,一时没有开课的可能。1967年,何镜堂被分配到远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湖北建筑设计院工作。在那个极左年代,做学问搞专业的人常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的臭老九”,有些专家还被关进牛棚。何镜堂到湖北建筑设计院不久,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去了。
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经向有关部门多次申请,在湖北呆了6年多时间的何镜堂终于调到北京,进入国家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建筑的名城。无论是长城、故宫,中南海,颐和园、天坛等古建筑,还是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人体育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国初期的新建筑,都是建筑设计方面的典范,北京的街道整齐划一,长安街,前门大街,鼓楼大街东单、西单,东直门,西直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特别是南北中轴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传统科学理念。这一切,都成了何镜堂建筑设计的立体教科书,只要一有空他就会带着研究的眼光,认真去观摩,从中吸取营养,增长了很多学识。1980年北京首次举行建筑设计竞赛,何镜堂夫妇上阵,积极参赛,在众多参赛者中一举夺得了二等奖。
迎来事业和人生的春天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广东需要大量人才,1983年5月在北京工作了多年的何镜堂夫妇应邀调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他选择了一条建筑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边建筑设计一边开展研究工作。
何镜堂回母校后,正逢深圳八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的深圳科学馆开展设计方案竞赛,他携妻子立即报名参赛。深圳科学馆集会议,展览,培训等功能干一身,是深圳对外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当时像这样有影响的大工程并不多,因此竞争非常激烈。何镜堂非常珍惜这次参赛机会,根据建设方提出的。建筑风格要有特色,最好让人看后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要求,他和妻子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经过20多天的日夜激战,设计出一个以八角形为主体,集现代化多功于一身的《深圳科学馆建筑方案》。经专家学者评选,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由何镜堂设计的方案脱颖而出,被建设方采用。同时,深圳科学馆建成后,这一设计还分别获得国家建设部和广东省建筑设计二等奖。
初战告捷,局面打开,新的设计项目接踵而至。1985年,何镜堂与莫伯治共同主持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设计工作。从一动笔他们就树立创新意识,全力设计一座既弘扬岭南历史文化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建筑物。因此在第一期陈列馆立面造型的设计中,他们意识到这是全馆的“脸面”,要非常严格认真地对待,可等到外墙完工后立面的材料仍未确定下来。竣工日期又快到了,这仿佛像一位将要出阁的姑娘等待着他设计精美嫁衣,两位设计师为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