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4-1-肌力-肌耐力训练1课件
Physical Therapy物理治疗学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系 Dept of Rehab Therapeutics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一、肌力训练 Muscle Strength Exercise (一)概述 1、定义 肌力(Muscle strength) 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2、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肌肉横截面积 肌肉初长度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肌纤维走向 杠杆效率 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对肌力。 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 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具有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 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 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较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释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 肌纤维走向 3、肌力的间接影响因素 肌肉的功能状况 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个体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也直接影响肌力 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缺氧 酸中毒 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 钙离子 肾上腺素 肌肉的收缩方式 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形式。 不同收缩形式的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 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越大。 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 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型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 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 个体状况 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健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 一般在20~30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值。 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 4、肌力下降的原因 年龄增加 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系统疾病 肌原性疾病 年龄增加 20岁后随年龄增加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上肢下降更快。 废用性肌肉萎缩 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肌肉萎缩。 完全卧床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肌肉也出现萎缩,股四头肌和踝背伸肌尤为明显,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通过适当运动训练,肌肉容积可复原。 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血管病、脑瘫 脊髓损伤 …….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神经损伤 肌原性疾病 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 多发性肌炎 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等。 (二)原理 1、肌肉适应性改变 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 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 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 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 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 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超量恢复 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 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通过一定时间休息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 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 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三)生理作用 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 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 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 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 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