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半生缘》改编
浅谈《半生缘》改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的改编开始倾向于现当代的一些作家作品,在香港出现了对张爱玲作品改编的成功范例。例如,1983年香港女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将《金锁记》改编成《怨女》;1994年,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1998年,侯孝贤的《海上花》。在谈到对于名著的电影改编时,著名导演谢铁骊说了四个“尊重”:一是要尊重名著的思想内涵;二是要尊重原著的时代背景;三是要尊重主要人物的塑造,对名著不能任意增删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可以;四是要尊重原著的艺术风格。
电影《半生缘》(1997年)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这是许鞍华第二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这部影片的主题风格及人物等因忠实于原著而被观众认可。影片通过一对有缘无分的恋人所构成的遗憾来展示一个永恒的人生悲剧,伤感的情调贯穿始终,影片中许鞍华融入了她对人生苍凉的提示和理解。
主题及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综观这些爱情故事,虽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离奇的情节,但读来总觉惊心动魄,这是因为透过爱情的皮,让读者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苍白渺小的、自私与空虚的,还有那恬不知耻的愚蠢的灵魂。但是在《半生缘》这部小说中,沈世钧与顾曼桢的爱情却不一样,他们是张爱玲笔下第一对平凡的、健康积极的、可以走在阳光下的恋人,他们的爱情自然鲜活、真实芬芳。虽然世钧有时显得软弱,曼桢有时太过理智,但他们心里没有阴暗的角落。张爱玲不满足于写一对好人的平凡爱情,她始终要在普通人身上找传奇,于是故事中一只“野兽”终于从阴影中走出来,平淡但美丽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个残酷的传奇……
在小说《半生缘》里,张爱玲幽幽地讲述了一个平淡而感伤的故事,一个“淡”字可以精确地说出《半生缘》的风格。小说通过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沈世钧和顾曼桢的爱情是张爱玲的风格,平淡无奇,就像每天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爱情故事一样,影片以一种上海特有的荒凉静默的???味表现了两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爱情。小说通俗而易懂,不以深刻见长,真应了张爱玲所说的:浮雕也是一种艺术啊。
许鞍华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拍摄了两部故事片《倾城之恋》和《半生缘》,这两部影片都从不同程度上显示了许鞍华驾驭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影片的精湛功力。1983年的影片《倾城之恋》成为20世纪80年代香港难得的言情片佳作之一。但在后来许鞍华又拍张爱玲的《半生缘》时,她对自己早前的《倾城之恋》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倾城之恋》我是根本拍错了。我一直想把它拍成大制作,但其实应该是小制作,这个戏其实是个喜剧,黑色喜剧,两个人在感情上捉迷藏,我应该专注在这个地方,但我没这样做……”她认为自己当时对张爱玲的作品领悟不够,而且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感觉,因此遗憾颇多。现在她才明白拍张爱玲的作品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原著,拍出原著的神韵,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张爱玲的原著精髓有极深的领悟。
电影《半生缘》中,许鞍华导演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原著中爱情的主题以及通俗、家常的艺术风格,相当精巧地把张爱玲的文字转化为影像,将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表现得平实而又感人。影片的叙事节奏从容不迫、有条不紊,颇有大家风范;精心的构图、巧妙的布光、考究的画面和音效,营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浮世绘。电影成功地再现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场景,力图让人物生活在符合角色身份的、散发着日常生活气息的场景之中,差不多每个场面都忠于原著,成功地再现了每个情景的微妙之处。同时影片还注重描绘人物细微的心理,拍出了怀旧的情调和人生的苍凉,伤感的情调贯穿始终。那人生如梦的感觉、无可挽回的无奈与迷茫,都体现了导演许鞍华对张爱玲式“苍凉”的透视。
时空背景
任何故事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如何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呢?小说《半生缘》的故事始自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时间跨度很大。在小说当中有关国家历史的指涉是较琐碎的,只在第十五章告诉读者“八一三抗战开始的时候……”。在电影中,许鞍华导演处理有关时代的标记,也就只有电影开始时打上的中、英文双语的字幕“上海一九三○年”和“Shanghai 1930’s”。之后,电影中有关历史时间的印记无影无踪,上海实景的空间取代了时间。这个影像文本编织而成的“上海”,只是一个光影浮面,不带半点国家大叙述的历史记忆。在影片中,对小说《半生缘》里那些零碎的抗战指涉,也都抹除净尽。那么,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半生缘》是许鞍华1983年就想拍的一部戏,但因当时香港政府不允许回内地取景,而她认为如果《半生缘》没有弄巷之景便会美中不足,搭棚取景显得失真,所以只有暂时放弃,直至1997年才搬上银幕,中间的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