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淙斌 揭开季风奥秘先行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符淙斌 揭开季风奥秘先行者

符淙斌 揭开季风奥秘先行者   符淙斌是我国气候和全球变化领域杰出的学者。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创造性提出用赤道海温廓线区分El Nino事件的思路和方法,被国际同行引作以他姓氏命名的“符DF廓线”;发现西太平洋副高与赤道海温之间的关系;发现气候阶段性转折的强信号,突破性地揭示和阐明了20年代全球迅速增暖、南亚季风突然增强与我国北方突变式进入干旱期之间的联系及其机理;揭示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作用;发起和主持模式比较计划对我国,甚至亚洲气象学者都属首次。发表论文130余篇,著译编书6本。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二等奖和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共5项。   投身气候学研究   南京大学东南楼的暗香,还有不远处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雕像。这幢楼是符淙斌40年前上课学习的地方。70岁的符淙斌院士的新办公室简约而素净。这幢楼是上世纪50年代建筑学大师杨廷宝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满眼的花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透着江南特有的气息,冬青、雪松的深绿伴着银杏树的深黄,杂着腊梅花初吐年前上课学习的地方。   从江南的水乡到北方的天空,从爱上气候学到担纲南大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院长,这一转就是近50年的光阴。   1939年10月,符淙斌出生于上海。11岁那年,父亲故离,母亲拉扯兄妹三人艰难度日,伴着他成长的有人间的温暖和自然的遭际。中学时代,符淙斌就读于上海松江二中。符淙斌说:“那时的上海,每到夏天,台风就很厉害,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痛苦。1956年,有一场破坏性很强的台风,把邻居的两栋房子刮倒了,两个孩子给压死了。这件事在我心灵上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气象学感兴趣。”   1957年,19岁的符淙斌考取南京大学,就读于气象学系气候专业。一代宗师竺可桢曾在这里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气候专业及与气候相连的地学学科(大气、地质、地理、海洋、环境等),先辈们的言传身教和学科的交叉融合滋养了他学业的长进。1962年,符淙斌从南大毕业后,赴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读研期间,就做台风发展过程中“海洋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的研究,开始关注海洋与气候的关系。   研究生毕业后,符淙斌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任职。1981年,符淙斌以访问科学家的身份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研究。在美国的两年,符淙斌不仅在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而且也为其今后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1985年,符淙斌担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主任。上世纪从60年代到80年代,符淙斌研究的触角已从单纯的气象研究,延伸到气候与海洋、陆地等领域。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引起地球环境的加速变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研究证明,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范围之广和强度之大,已经足以开始对整个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凭借高度发达的智力和想象力,人类已经能够完整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我们这一代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新调整和确立人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   “人类圈”和“人类纪”概念的提出正是对地球系统认识的科学总?,第一次明确了人类在当今地球环境变化中的核心地位。人类既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受到地球系统自然规律的制约;同时,在 “人类纪”的发展中,它又有区别与生物圈其它组分的能动作用。人类将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使地球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目标。   参与重大科研项目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全球变化的研究。该研究把地球的各个部分(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从而进行包括气候在内的全球环境演变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地球科学最大、最复杂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符淙斌协助叶笃正先生积极参与了这项国际合作研究的规划,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叶笃正先生是我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早在20多年前,叶先生就意识到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1984年,美国著名气象学家马隆找到叶先生,希望合作研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叶先生慧眼识才,很快又找到符淙斌,邀他一起从事该项研究。   符淙斌表示,气候问题在地域上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学科上是一个交叉性课题,与经济、地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等专业密切相关,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钟山论坛立足南京,将触角广泛延伸到国内外。开幕式邀请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气象学会和南京气象学院的专家领导。首次学术演讲邀请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托波特教授和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研究领域专家毛慧婷教授,他们研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