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组织行为学第12章 陈国海PPT
第十二章;学习目标;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指身体不虚弱或没有疾病,而必须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保持良好的状态。
1986年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在年会上又发出宣言,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健康的定义以及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可以推知,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评判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陈国海,许国彬,肖沛雄,2005);二、缓解压力
重视员工压力管理,已成为企业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压力应对模型;(二)探求压力来源,进行压力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等人从日常生活琐事层面对普通人压力的来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Lazarus, et al., 1985)。在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压力的琐碎事件可归纳为家庭支出、工作职业、身心健康、时间分配、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六个方面。;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 找出压力来源后,就可以着手修正或消除应激物,制定压力管理计划。该计划也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三)学会幽默应对
怎样培养幽默感呢?
第一,要领会幽默的内在含义;
第二,扩大知识面;
第三,面临困境,也能够持乐观、开朗的态度;
第四,要有意识地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三、管理情绪
(一)改变认知角度
发生的事情本身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原因,人们对所发生的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反应的直接原因。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美国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是它基本的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三种典型的不合理信念:
1.绝对化要求
2.过分概括化
3.糟糕至极
;(二)学会放松训练
首先,尽量让自己坐得舒服。
其次,保持呼气的时间比吸气时间稍长。;(三)疏泄不良情绪
发泄不??情绪的九种方法:
(1)进行剧烈运动,或来一次长途步行。
(2)到一个隐蔽的地方,一个你可以跺脚、尖叫、大吼、狂喊而没有人会听到的地方。
(3)大哭一场。
(4)捶坐垫或枕头,拧一条毛巾或类似物,然后再用它猛击墙壁。
(5)找一个你信得过的朋友,描述或表演让你生气的那一场景,倾诉出你想说的一切。
(6)在说出任何话前先低声数到10。这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来冷静下来,以免说错话。
(7)试一下空椅子技巧,将一张空椅子放在你的面前,假装惹火你的那人正坐在你对面,把你对那人的感觉发泄出来。
(8)与你平时最信任、最喜欢的朋友进行交谈或倾诉,将心中的委屈、压抑、担心、焦虑统统说出来。
(9)把愤怒或羞于启齿的方面写下来,过后毁掉。
;(四)掌握情绪劳动技能
Hochschild最早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并把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work)界定为“管理好情绪以创造公众可以观察到的面部和肢体表情”(Hochschild, 1983)。 简单地说,情绪劳动是指员工根据组织制定的情绪行为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情绪调节行为。;四、应对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挫折的产生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个体有具体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动机;
(2)个体有达到目标的行动和手段;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
(4)个体知觉到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了阻碍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焦虑、愤怒、沮丧、攻击或躲避等。
;(一)挫折的来源
凡是预期目的没有达到都会引起挫折,但挫折仅仅在超出人的挫折忍受力时才以挫折感表现出来。不同的人挫折忍受力的强弱也不相同,它和个人的生理忍受力、动机的强烈程度、受挫折的经历以及对挫折的认知和预见等方面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Holmes等人曾通过调查研究和测试,编成了生活事件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Holmes Rahe, 1967).;;(二)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应对挫折的方法
克斯和夫格森结合应对的两种功能(针对问题和情绪)和两种形式(认知和行为),提出了较为全面和具体的应对方式(Cox Ferguson,1991)。;应对方式结构图;挫折防御机制图;五、提升工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