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修1 第二章 1 合理选择饮食PPT
第一节 合理选择饮食 讨论与交流: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图中数字指每日的用量,有的项目两个数字分别表示适合15~18岁的女生和男生。 合理营养 就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够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膳食调配合理,达到膳食平衡的目的。 谈到合理饮食,你们马上会想到哪些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但是一个最常见、最普通的物质却被人们忽略那就是水。每天除了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外, 我们每天还应喝2.5L左右的水。那水对人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认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 1、水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2/3)。每天摄取水最适当的量约是2.5-4升。 2、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溶解糖、盐) 3、水是人体内反应的介质和反应物。(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后才被机体利用) 4、水在人体能调节体温。(夏天出汗降低体温,冬天储存热量) 按食物在体内代谢最终产物的性质分类。 食物 体内代谢 产物的性质 酸性食物 碱性食物 酸性食物:含非金属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 可形成阴离子酸根 相关食品: 强酸性食品:蛋黄、乳酪、甜点、白糖、 金枪鱼、比目鱼。 中酸性食品:火腿、鸡肉、猪肉、鳗鱼、 牛肉、面包、小麦。 弱酸性食品:白米、花生、啤酒、海苔、 章鱼、巧克力、空心粉、葱。 二、食物的酸碱性 二、食物的酸碱性 碱性食物:含金属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可形 成含金属阳离子(K、Na、Ca、Mg)的碱性物质 代表食品: 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柑橘类、 柿 子、黄瓜、胡萝卜。 中碱性食品:大豆、蕃茄、香蕉、草莓、蛋白、梅干、 柠檬、菠菜等。 弱碱性食品:红豆、苹果、甘蓝菜、豆腐、卷心菜、 油菜、梨、马铃薯。 注意:并非味觉上具有酸味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 例如:柠檬有酸味,在人体内彻底氧化最后剩下碱性的钾盐,它是碱性食物。 食物的酸碱度 将100 g 食品烧成灰分的水溶液用0.1mol/L的酸或碱进行中和,所需酸或碱的体积(单位:mL)定为该食品的碱度或酸度。碱度用正值表示,酸度用负值表示。 资料卡片 为什么要关注食物的酸碱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应呈弱碱性,自身调控能力是有限的,还需要通过选择酸性或碱性食物来加以控制。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形成了摄入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偏少的习惯,一般尿液偏酸性,如果不注意控制酸性食物的摄入,就会导致血液偏酸,甚至形成“多酸症”,引起人体缺钙,血液黏度增大等。 健康专家建议平衡膳食要做到: ? ?第一,“少吃一两口,多动一刻钟”。 第二,“粮食七八两,油脂少两成”。 第三,“蔬菜八两好,豆类优先用”。 三、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 为了改善食物的色、香、味,或补充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失去的营养成份,防止食品变质而在食物中加入的一些天然的或化学合成的物质称为食品添加剂。 1. 定义: 如:食盐、酱油、醋、味精等…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白面+柠檬黄+香精=“玉米实心馒头” 执法人员称,相关食品法规规定,“柠檬黄”、“糖精钠”等不允许在馒头中使用。 ★着色剂-改善食品外观 臭鸭染上“胭脂红”扮烤鸭? 腊肉好吃!致癌胭脂红藏肉内 胭脂红属于一种化学合成色素,是不允许添加到肉类食品中的,如果胭脂红超标使用,或消费者长期食用会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严重的有可能致癌。 (一)着色剂 作用:调节食品色泽,改善食品外观 例:胡萝卜素;胭脂红;柠檬黄;苋菜红。 少量对人体无害,过量对人体有害 (二)调味剂 作用:增强食品原有的味道或添加额外的味道 例:食盐、食醋、味精、花椒、茴香、桂皮、、水果香精、糖、糖精、木糖醇 过量对人体有害:食盐过量引起血压升高,肾脏受损;味精过敏者导致口渴、胸闷和呕吐。 ★调味剂-增添食品味道 “一滴香”的主要成分是酶解肉膏、水解植物蛋白、氨基酸等。 《中国质量报》曾报道称,食品专家基本可以断定“一滴香”是通过化工合成方法做出来的,而服用化工合成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长期食用更会损伤肝脏,因此,长期食用“一滴香”有损健康。 2011年3月1日,卫生部召开食品添加剂新闻通气会介绍,经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调查发现,“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