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影响分析.docVIP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影响分析.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影响分析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应用螺旋电极固定起搏对心功能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    关键词: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室心尖部;起搏;螺旋电极;左室功能    中图分类号:R31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9(20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是保持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及良好血流动力学的基本条件。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其功能、起搏位置、起搏模式也有了不断的发展。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是传统的起搏部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这种右室心尖部起搏存在改变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弊端,降低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1,2]。因此,寻找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已成为人工心脏起搏的研究方向。将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替代目前常用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3,4],减少长期右室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两种部位起搏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探讨患者心脏收缩功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7月―2010年12月接受起搏器植入患者21例,其中房室传导阻滞12例,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窦综合征5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70岁±4.8岁,心功能Ⅰ级~Ⅱ级,根据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11例和RVA组10例。两组年龄、基础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所有病人均测量心电图QRS波时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比值(E/A)。   1.2.2 起搏器置入方法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采用圣犹达螺旋电极,电极头部送入右室流出道,将钢丝头头端弯成小的倒u型,顺利将电极导线引入右室流出道,撤除钢丝,然后塑形钢丝,在钢丝远端做一与u型平面成70度~90度的弯曲,再次送入钢丝引导头端电极指向流出道间隔部,在左前斜45度投照位观察近似水平指向脊椎方向室间隔部,在后前位和右前斜30度投照位观察电极头端电极头端位于间隔部的高低位置。在X线影像中电极导线头部移动与心影搏动一致,位置相对固定,确定位置后,可释放螺旋电极,一般顺时针旋转8圈~10圈即可,这时可渐看到螺旋释放与电极头端标记分开,撤除钢丝,可见到电极摆动但电极端固定。并结合起搏心电图可见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Ⅰ、aVL导联主波向下,QRS波、心电轴与自身心律下传的相似。    右室心尖部起搏为传统起搏部位,是在X线透视下定位将电极导线头端送入右室心尖部。测定起搏阈值、阻抗、感知参数,记录ECG,要求起搏阈值在0.5V左右。满意后将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埋植于胸前皮下囊袋中。   1.2.3 术后随访 术后记录起搏心电图,测量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再次测定LVEF、FS、CI、SV、E/A值。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分析,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QRS波时限比较 RVOT组心电图无严重室内阻滞表现,RVA组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术后RVOT组起搏QRS波时较术前限明显缩短(0.14 ms±0.04 ms vs 0.16 ms±0.03 ms,P   参考文献:   [1] 孙育民,王骏,严铭钰,等.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前后心功能水平的对比研究[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4,18(6):418.   [2] 崔长琮,傅文,张全发,等.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对比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3):173.   [3] 郭诗东,华伟.右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3,3(4):2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