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致龋性菌斑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子,其形成并生长于口腔这一特殊的生理环境中。因此,对其精密而准确的提取技术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本文就致龋性菌斑的多种提取技术作一综述。   [关键词]致龋性菌斑;提取技术;进展   [中图分类号]R 78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5749.2012.01.01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echniques of extracting cariogenic plaqueLi Jingwen, Wang Sheng, Hu Tao.(Dept.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 and Endodontics,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Cariogenic plaque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occurance of caries, which forms and develops in oral cavity, a special physiological enviroment. Therefore, the precious and accurate technique of extraction is vital for successful research.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echniques of extracting cariogenic plaque.   [Key words]cariogenic plaque;techniques of extraction;progress   牙菌斑是一种典型的口腔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致病因子。科学合理的提取技术能保证牙菌斑完整的生物学形态,能够提高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菌斑提取技术可分为体内与体外培养提取2大类,本文将对其作一综述。   1体内提取技术   1.1染色刮取   采集牙菌斑前,令受检者2 h以上不进食并除去口内食物残渣,然后在无菌纱托或纱球吸湿及局部隔湿条件下,用生理盐水冲洗采样部位,进行菌斑染色后用无菌探针刮取牙齿唇颊面的菌斑样本,置于还原液内[1]。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即时评估牙菌斑的形成情况,例如:对人牙菌斑和唾液中淀粉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测定[2]、评定各类漱口水的作用效果、评估口腔卫生状况、药物等对菌斑中菌群的影响及菌斑中幽门螺杆菌的测定等。   这种提取技术简单、快速、易行,但易破坏菌斑的自然结构,而且不利于菌斑的动态观察,不能研究其演化发展过程。   1.2黏附体取样   在清洁处理后的牙面上放置内径2 mm的尼龙线圈,5 d后取下此装置,收集结构完整的牙菌斑,应用荧光素处理,再用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镜下可见:由荧光素充满的空隙将密集的细菌群体分开,生物膜底层有许多不规则??、大小相近的圆形小凹,这是釉质表面的特征性结构。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分析此方法获得的菌斑可发现:牙菌斑是成层样堆积的,细菌的聚集从釉质表面向上扩展形成蘑菇状,由液体充满的通道隔开,布满整个生物膜全层,通道在生物膜内类似一个初级循环系统,对维持细菌自身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3]。   此方法可以获取完整的自然菌斑,有利于保持牙菌斑的生物结构,并且能够灵活掌握实验时间,可以初步了解菌斑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的动态演变。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线圈细小,不易置入和取出,同时其在口腔中的稳定性较差。   1.3夹板取样   将直径为5 mm、厚度为1.5 mm的模拟釉质(羟磷灰石片)和玻璃芯片插入丙烯酸夹板中,固定于受试者口腔内,分别在1、2、3 d后取出平板,在平板表面即可获取自然生长的菌斑。可用此方法评估自然生长牙菌斑的生命力及形态,如探索牙菌斑生物膜中活菌和死菌空间分布[4],研究牙齿修复材料对生物膜的影响[5]等。   1.4支架取样   利用人类未萌出的第三磨牙制成长2 mm、宽2 mm、厚1 mm的釉质薄片,将其放入超声池中清洁20 min后,用乙烯氧化物消毒,然后利用红色牙蜡将其固定于特制的丙烯酸支架上。制备2个双边下颌支架(横跨第一前磨牙到第一磨牙的颊侧面),每个支架上放置3个薄片。在插入支架前,去除受试者牙表面的可见菌斑并抛光牙表面。最后,将支架置入受试者口中,分别于4 h和8 h后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