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漠鏖兵“科技总导演”
大漠鏖兵“科技总导演”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内蒙古大漠深处的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亲身感受中国最大的信息化战场的万千气象——密如蛛网的“电磁丛林”、奔腾不息的“数据江河”、“从子弹到导弹”的靶标战术设计、扣人心弦的实兵模拟交战。演兵场上,战场感知系统遍布,信息系统融合互通,火力、电磁等环境要素和陆、海、空、天情报要素齐全。数字化导调大厅内,一面国内最大LED显示屏上,演兵现场影像、交战三维动画、红蓝军指挥文书、战斗力指数曲线、装备和人员损伤统计等各类信息一目了然……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在此扎根15年的59岁老兵张冀湘——原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现任该基地专业技术5级高级工程师、全军训练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他先后领导、组织和领衔设计了我陆军首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和我军唯一“联合作战实验场”,推动基地实现“三次历史性跨越”,使我军上千名中高级指挥员率近百个师旅数十万名官兵,在此经受了113场联合实兵对抗的“战火”洗礼。他还带出一支拥有25名博士、硕士的科研团队,担纲研发了“北京军区指挥所数据库综合运用系统”、“间瞄武器实兵交战仿真训练系统”等数十项科研成果,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他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四总部树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终结“演习等于演戏”
朱日和地处荒原,远青近荒,昼暖夜寒。
这里,是华北沙尘暴的策源地,最大风力12级,年冰冻期有半年时间,最低气温零下43度。
15年前,张冀湘离开北京,被任命为刚刚组建的训练基地的副司令员,来到了这个环境恶劣的大漠基地。
百废待兴。与生活设施建设同时开工的“五大系统”,是基地的“心脏”。该系统科技含量高,构成庞大复杂,没有经验可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张冀湘迎难而上,领衔主抓,并把标准定在“系统集成国内领先,军事需求军内领先”上。
建设过程中,他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组织军事和工程技术专家攻坚破难。为论证方案,他行程几万公里,到20多个科研机构和院校考察咨询。记录笔记上百万字,设计草稿厚达3米;为突破???统建设中军事和技术接口这一世界级难题,他组织军事和技术专家,历时一年研究编写出200多万字军事需求报告和建设总体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和训练经验,邀请15所军校的专家教授,联合展开规模宏大的系统研发;组织军地上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同时展开16项工程施工。
历经10个月苦战,“五大系统”研发集成获成功。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集导调监控、辅助评估等“五大系统”于一体,着眼未来预留拓展空间的高技术体系,正式启动运行。自此,“红”、“蓝”双方在基地背靠背对抗,导演部通过导调监控系统,边随时监视“红军”行动,边随时调动“蓝军”出难题、设险情。“红军”那里薄弱,导演部调遣下的“蓝军”便在那里动刀子。演兵场成了“准战场”,没有管用的招数,就难以过关。
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如此评价:“该系统属军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信息系统先进水平。”总部首长考察后高兴地说:“这是全军训练基地的一流示范工程。”建成名副其实的信息化战场
朱日和训练基地是亚洲最大,也是我军现代化程度最高、唯一可展开集团军规模实兵战役演习的训练基地。一位亲临基地观摩的美军军官,将其与美军最大的训练基地——“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相提并论。
可是,光大不行。当新世纪信息化战争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张冀湘却深刻感受到“信息化”之困:军事训练要从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可“信息化条件”在哪里?训练环境、对抗装备、导调手段都打着浓重“机械化”印记的训练平台,怎能锻造出“信息化”的锋矛利剑?
2007年,军委、总部把朱日和训练基地确定为我陆军唯一复杂电磁环境建设试点单位。张冀湘和他的科研团队如同听到冲锋号角,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将传统演兵场打造成信息化战场的转型征程。
然而,复杂电磁环境的构设,既是全军性难题,也是世界级难题。“迈不过这道坎,打赢信息化战争只能是梦想。”领受试点任务时,军区首长的殷殷嘱托,让张冀湘感到使命如山。
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探索。他带人先后走访全军4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邀集160多名专家参与研究设计,编写出我军首个《基地复杂电磁环境建设军事需求报告》。
他还和他的科研团队整理近10年来基地导调近百次演习中采集到的数以亿计的数据,从中探寻电磁信号规律。并将数百种用频装备的电磁频谱绘制成图表,拟制出《陆军基地复杂电磁环境建设方案及规范》。
回忆那段时光,张冀湘的最深印象是:“每天休息不超过5个小时,不是不想睡,实在是顾不上。”
凭着这种劲头,张冀湘与基地官兵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朱日和速度”:原计划3年完成的试点建设任务,他们仅用15个月便优质高效完成。部队各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