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白蕉与近现代帖学复兴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析白蕉与近现代帖学复兴艺术

析白蕉与近现代帖学复兴艺术   摘 要:帖学作为书坛主流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成为一整套完整的书学体系,但到了清代中晚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新兴的碑学逐渐发展壮大,代替帖学成为书坛主流,传统书学观念被彻底打破,帖学在学书者心目中不再具有神圣地位,王羲之,赵孟頫等帖学大家也不再是唯一的圣贤,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魏晋时代及秦汉商周,“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依然坚持自己的帖学道路,以二王书法为依归,并逐渐形成书学团队,对书坛及近代帖学的复兴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白蕉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虽然他没有沈尹默等人的社会影响力,但他依靠着自己对魏晋书风独到的理解及坚持不懈的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从帖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讲,白蕉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关键词:帖学;碑学;白蕉;近现代   一 帖学发展源流概述   4世纪初,东晋初年,书家王羲之出现,以他为代表的晋人总结前人书法,形成了独特而高妙的书法风格,史称“晋韵”。晋人作书注重意蕴,不重形质,从书体角度来讲,晋人写气韵生动的行草和小楷,以二王为代表,“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风神盖代”。他们的书法风格多样,难以端倪,后代书家无不奉为极则,从中汲取营养,几乎每一次书坛的风气转变都以二王为基点。之后的书家再没有超出王羲之的书学体系之外。   之后的唐代注重法度,楷书的用笔及结字方法基本形成,但唐人过分注重法度,失去了晋人的自然和韵味。时至宋代,书法家一反唐人的规矩森严,受禅宗影响,发展了“尚意”书风。以米芾和苏轼为代表,对二王书法进行了一场复归,他们吸收了晋人用笔的方法以及率性随意的书风,去掉了唐人的形质,注重书写的意趣及才气的挥发。但宋人追求晋人雅的同时,却失掉了唐人的“俗”,过于抽象,但功力不足,且“趋时贵书”,形成了一时荒疏的流弊。但米芾这样的大家,是真正浸淫二王的书家,从古帖中变化而来,给后代学王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算是是宋人独特的贡献。  ???元代书法几乎都笼罩在赵孟頫的影响之下,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形成了对王羲之书法的复归,一时间复古成风,和明代的董其昌一起,最终确立帖学的规模。赵不能忍受宋人翰林的过于荒疏和草率,在追求晋韵的同时,融入了唐人的法度,使二王书法流传有序,董赵越过唐宋,直追二王,并形成了董赵书风,以致明清两代学帖者不学二王,只习董赵,再加上统治者对董赵的推崇,衍生出了柔靡一派的董赵末流。另外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书法有着极为刻板的要求,限制了书法的自由发展,使帖学走进了死胡同。   清代行草水平平淡,没有二王书风中的遒劲有力及清雅超脱之态,流于媚俗,书法沦为表现封建士大夫个人陈腐趣味的产物,并不能代表广大知识分子的审美要求,对个性的追求被压抑在封建架构之下。在这之前的明末清初的晚明激进书风,以傅山,王铎,张瑞图,徐渭为代表,一反传统温柔敦厚的风格,强调个性变化,以期打破陈规陋矩,他们反对董赵一路柔靡流便的书风,但终究没有冲出二王的帖学圈子,仍属帖学内部矛盾,但毕竟为之后帖学兴起作了铺垫。   二 近代帖学书家贡献及白蕉书法的特点   近代书法集古典书学之大成,启现代书法之流脉。吴昌硕,康有为,李瑞清的弟子以及其他的碑学书家沿着前辈书家的道路探索,以沈尹默,白蕉,潘伯鹰,吴玉如等为代表的书家依然抱着“二王”帖学,走传统的古典书学道路,延续书学正统并参以碑学笔法,是之以新的面貌屹立书坛。重新树立了帖学形象,改变了清代以来的萎靡状况及人们对帖学所持的固有观念,有保存国脉的功劳。白蕉是其中极其突出的一位。   与其他人不同,白蕉更加深入地研究二王及魏晋尺牍,在系统内进行革新,追溯至魏晋书风,纠正帖学末流弊端。靠独立高洁的品格和高超的书法水平,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回归纯朴,汲取魏晋书风之精髓,将魏晋文士的高妙意趣化入寻常琐事且恰到好处,其神态直逼二王。   白蕉非拜名师传授,实为自学自悟。其书学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1940年左右,初成面目:以《行自作诗二首镜片》为代表,这一阶段作品有着明显的欧虞楷书风貌。   2.1950年左右,风格渐变:以白蕉写给姚鹤雏诗札为代表作品,个人风格已基本成熟,二王一脉法书技法与自身情性完美结合,且气息淳正,尤得魏晋精神。   3.1955年后,书法大成:尤以1963年书就的《兰题杂存长卷》为代表,用笔精美、潇洒错落,气息高远,已将二王的书法语言与个人风格完美融合,达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白蕉的“专”。其一:白蕉专心写二王,有意排斥其他派别的书法,一生以二王书法为依归。其二:从书体角度来讲,白蕉书法以楷、行为主,绝少见篆隶作品,虽实践过隶书等其他书体,但字中少见到碑学对他的影响,他自己也说“眼中、笔底不要接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