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百戏”与“散乐”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唐“百戏”与“散乐”发展

汉唐“百戏”与“散乐”发展   摘要:百戏与散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戏剧、舞蹈等相关艺术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百戏和散乐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其优秀的表演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民间音乐、戏剧杂技、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汲取营养的丰厚土壤。   关键词:百戏;散乐;戏曲;杂技;俳优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55-02   一、百戏与散乐的起源   百戏散乐源远流长,先秦时已经奠基,以后绵延不断,正史、诗赋、笔记等记载甚多。汉、北魏、隋唐、宋时发展繁荣。元明清时期,由于成熟的戏曲吸收了很多百戏散乐的养分,同时这些技艺独立发展时又有了各自的专门称谓,因此百戏散乐泛称记载的资料相对减少。传说夏桀时有了倡优、侏儒为奇伟之戏、浪漫之乐。史书记载周代已经有扶卢(攀援)、弄丸(两手耍弄数个弹???)而散乐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宗伯》卷第二十四。其指郊野人民的乐舞。实际上就是周秦时期在宫廷中流行的娱乐性极强的倡优、侏儒之技。初次之外还有力士和特技表演等类型,而角抵戏也是散乐中十分古老的体裁,其源于皇帝御蚩尤的斗争。南北朝任肪在《述异记》中说:“蚩尤氏头有角,与皇帝斗,以角抵……”。在战国秦汉时十分盛行,《史记》云:“秦二世在甘泉宫作乐角抵。”其注云:“战国时增加武以为戏乐相誇,角其力相抵斗,亮亮相当”便是被称作相扑的运动。宋代高承在其《事物纪原·博弈嬉戏·角抵》中明确记载到:角抵,“今相扑也”。角抵戏是一种观赏性、娱乐性较强的体裁,其地位常与郑卫之音相提并论。《后汉书》记载:“目机角抵之观,耳穷郑卫之声”,可见角抵戏具有很高的观赏趣味。角抵之妓在隋唐前,尤其是在北周宣帝即位后,便由乐官郑译征集散乐,其内容尽为秦汉盛行的角抵之流。因此,我国周代出现的“散乐”大题上是一种角抵戏、相扑、体育竞争或侏儒倡优之伎,是一种感官性强的娱乐性运动。   二、历代百戏与散乐的发展情况   在汉代“角抵戏”又是“百戏”的别称,成为“角抵百戏”桓宽称他为“倡优奇变之乐”(《盐铁论》)《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前108年),左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场面极为宏伟壮观。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曾详细记述了汉代长安表演百戏的场面:   “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参差,神目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百虎鼓瑟,苍龙出篪。女娥坐而常歌,声清畅而委婉,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礔硛激而增响,磅盖象平天威,巨兽白寻,是为曼延……”   这场规模成大的百戏演出有仙山楼阁奇珍异宝,有扮成豹、罴的舞蹈、有妆成百虎苍龙的乐器演奏、有娥皇、女英的歌唱、洪涯(皇帝的乐官)身穿羽毛服饰在指挥,最后还有舞台效果,歌舞未终时看到天上云朵飘飘而来,随即白雪纷纷,又有雷声,显示和烘托上天的威严和力量,其中熊、豹、龙、虎均系假头扮演。洪涯、娥皇、女英是英人所饰,雪起云飞,转石成雷,几乎类似今天的舞台装饰与效果。张衡是第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记述我国古代百戏演出情况的人。   汉代的百戏,其各种各样的杂技,角抵、马术、鸟兽舞、七盘舞等等。表演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以汉代最为著名的舞蹈“七盘舞”为例,长袍衣冠,似正从盘上飞跃而下,做大弓步,足近鼓边,挺身回头,地上是排列整齐的一鼓七盘。“七盘舞”是一种近似表演的舞蹈,舞者既要在盘鼓上腾踏纵跃,鼓出有节奏的声响,又要以轻盈而敏捷的舞步来翻滚扑跌,它正具备了百戏中乐舞的独特风格。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百戏”继续发展。南北朝时期开始用“杂技”一词,有时还“撰合大典,更为钟鼓大节”配合演出。在表演形态方面继承前代“百戏”特点,又派生出一种新颖的歌舞表演,即《大面》、《拔头》、《踏摇娘》,到了唐代便发展成了大型“喜剧”《参军戏》。这种歌舞戏表演体系的确立大大加快了中国戏剧产生的步伐,为真正的戏剧——宋杂剧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百戏”来自西域、印度等地,后汉以来进入中国后很快地融入了当地文化,成为我国宫廷及内地的重要艺术形式。这些变换、杂耍伎大约在南北朝的后期在中国全面展开。《通典》:“后周武帝保定(561-579)初,诏罢元会殿庭百戏。宣帝即位,郑译奏徽齐散乐,并会京师为之。盖秦角抵之流也。而广召杂技,增修百戏,鱼龙曼延之伎常陈于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   在北周宣帝的大力推崇下,散乐得到了极度的发展,并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活动内容。散乐中的歌舞戏大面、拔头、踏摇娘、参军戏等都因“非部舞之声,俳优歌舞杂奏”而进入教坊。   隋朝时,杂技百戏艺术品种繁多,其内容与周代、秦汉时期的散乐在性格上相似,但内容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