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1920-1940年月史学转型中的张荫麟.pdf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1920-1940年月史学转型中的张荫麟.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1920-1940年月史学转型中的张荫麟

中文摘要 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转型研究,是了解今日中国历史学科主要特点和具体 形态的重要内容。在史料、史观、以及史学思想多元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现 代史学在学术体制的成型、表达空间的架构以及史学思想的成熟等多重维度上出 现了崭新的景象。尤其是“五四后的20一40年代,成为史学转型的高峰。这 一时期内,不仅学术成果迭出,更重要的是凭借学科的转型,一批熟谙中西史学 理论、并接受现代史学学术规训的史学家群体已经出现。他们是史学转型的承受 者和当仁不让的推动者,史学家张荫麟即是其中的范例。 本文以张荫麟从20一40年代这20年间主要的学术活动为线索,来印证这一 体制化的史学学科规训逐步建立的过程。因此,作为张氏求学和任教的主要场所 ——清华、他所参与的各类刊物以及围绕他的著述进行的关于历史哲学的思辨, 就成为考察的具体对象。而在大量的细节中,笔者也将从张荫麟的学术交往和活 动出发,注重对这一学术网络的群体描述和观念厘清。 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以张荫麟的清华经历为明线,历经求学、求职与任 教等不同阶段,考察清华历史系从模糊的国文意识中独立到现代体制建立的过 程;第二章以张荫麟学术活动密集的《清华周刊》、《学衡》、《大公报·文学副刊》、 《大公报·史地周刊》、《思想与时代》等刊物为线索,探讨史学转型过程中学人 通过干IJ物所构建的学术网络以及在学术发表过程中对学科化过程的接受及反思; 第三章以张荫麟的学术著述为源,将其关于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思考的观点变 化,作为透射当时史学前沿问题的具体视角;第四章则是以张荫麟的代表作《中 国史纲》为研究对象,纵向以通史撰写在这20年间的流变为参照,横向则以钱 穆的《国史大纲》和缪风林的《中国通史纲要》等作比对,从史学与世变的互动 中反映史学转型中“求真’’与“致用意识交织的现实局面。 【关键词】史学转型张荫麟学术体制表达空间史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K092 IV Abstract The and Yinlinin generalist thetransformationofChinese specialization:Zhang in 1920-1940s historiography Theresearch of in onthetransformationChinese 20m is historiographycentury the main tothe characteristiesandconcreteformsof veryapproach historydiscipline in China.Drivensource of and of today’S by criticism,conceptshistorypluralization historical modem takesonbrandnewstatusonthe thought.Chinesehistoriography of academic and aspectsshaping institution,constructingexpressingspacematurating historical thetime at

文档评论(0)

iludyap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