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活状况调查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少年网络活状况调查研究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 调查研究;开题内容;研究现状;研究现状—青少年成为网民主体;研究现状—青少年网民数量逐年增长; 07年青少年周上网为11.6小时 ; ; ; ;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1.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2.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 网络的匿名性会增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Ybarra, 2004) 在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中,19%会卷入网络攻击行为。攻击者与传统的欺凌弱小者类似,他们可能会将网络上的攻击行为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伤害他人或者自我伤害(焦君华, 2008; Whitlock, Powers Eckenrode, 2006; Kimberly, 2004) ;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3.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道德层面:表现为漠视权威,忽视规则,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价值观层面:多元化,价值目标模糊化,价值观物质化等(辛蓓, 2002) ;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4. 过度使用网络的不良影响 造成青少年的日常活动之间发生冲突,影响到身心健康(Chien Chun, 2000) 造成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危珊珊, 2008),并且更可能产生抑郁、交往焦虑等消极情绪(林伟,黄子杰 林大熙, 2004) 即使是因为交流需要而过多上网,也会减少青少年在真实社会中的卷入度,降低心理幸福感(Kraut, 1998)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网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网络成瘾不仅能够带来生理上的不适应,同时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Young Rodger, 1998)、学习生活(Young, 1996)、人际关系(Kraut, 1998)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危害 Ko等人(2009)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更容易在早年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初中生比高中生表现得明显。网上聊天、浏览色情网站、网络游戏、网上赌博都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网瘾成因可概括为: 互联网自身的特点(Young, 1998; 王立皓, 2004) 环境因素(林以正,王成华,2001) 个体因素(Young,1998;林绚晖,2001)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网络成瘾者可能具有下列人格特质: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李毕琴,徐展,许海燕,2008),自我价值观也比较低(危珊珊,2008),并与抑郁、交往焦虑有一定相关性(林伟,黄子杰,林大熙, 2004) 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一个侧面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缺乏从内外部环境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现在研究结论并不统一,缺乏对网络成瘾形成机制准确和整体的认识;开题内容;本课题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开题内容; 采用系统的观点,整体描述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真实面貌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各个层面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项目由两个部分和五个子课题构成整个研究系统: 第一部分是研究当今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实际状况,揭示网络生活在青少年心理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揭示其所存在的问题,验证课题提出的青少年网络社会影响拓展理论和自我主导社会化理论 第二部分是研究青少年网络生活的问题和偏离,揭示当今青少年网络使用偏离的内外原因和内在机制,验证网瘾形成的心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缺失的网络补偿理论,实验网络成瘾的同辈群体干预方法的科学性和推广价值。 ;第一部分 被试群体主要为大中小学生,并覆盖部分非学生青少年。由2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1: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生活特点与结构与网络社会环境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子课题2:青少年网络生活与学校社会心理处境分化、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二部分 被试主要为中小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和非学生青少年参与,由3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3:青少年网络偏离行为成因及其与道德表现的关系; 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对比研究; 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 ;预期目标 建立青少年网络生活作用的客观描述和评价体系,系统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问题,验证社会影响拓展理论、自我主导社会化理论和心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缺失的网络补偿理论,为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有关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政策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建立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和偏离使用者模型,科学揭示青少年上网成瘾形成的心理机制,验证大规模青少年网瘾戒除的同辈干预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题内容;子课题结构和内容;子课题2:青少年网络生活与学校社会心理处境分 化、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