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近代地方公债研讨(1910-1941).pdf

  1. 1、本文档共1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近代地方公债研讨(1910-1941)

摘要 公债,即为公共债务,政府向国内的个人和单位举借的债,称为国内公债(即 内债),政府向国外举借的债就是国外公债(即外债),而按发行债券的政府不同 级别划分,又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公债作为政府筹款、调节收支以及 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是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历史来看,中国近代的地方公债发端于清末,由于地方财政亏空,各省 或因编练新军需要、或因举办新政所需,开始发行了大量的地方债券。1905年, 直隶总督袁世凯以练兵、扩充北洋军队为由,以潘库银等作为抵押品,率先公 开发行公债,开启了近代中国地方公债发行的序幕。随后湖北、安徽等省皆效 仿这一模式,公开在各自的省区发行公债券。1909年12月,安徽巡抚朱家宝 以省库亏空严重为由,奏请发行地方公债,揭开了安徽省发行地方公债序幕。 然而清末安徽公债,由于发行量大、应募者少,最后只得交与外商银行包销, 变为了一笔外债。民国建立后,由于债权主体的变化,这笔公债欠款一直悬而 未决,双方交涉变为了三方交涉,最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才并入了整理内 外债委员会,清理完毕,前后历经20余年,给地方公债发行带来了持续深远的 影响。 北京政府时期,倪嗣冲等先后治皖,不顾实际前后发行了10多次地方公债。 就安徽地方公债发行目的来看,基本上是弥补军需政费,没有任何一项是从服 务地方经济建设考虑而发行的。因此,多次遭到旅沪等安徽民众团体的激烈反 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安徽地方公债就形式上来看,大多数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上 的公债性质。安徽省地方公债发行后,难以推销。毫无节制的发行,忽视了公 债偿还基金的储备,也对后续还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样的恶性循环,实际 上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并没结束,直到地方公债发行历史结束,这样的情形才 终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省地方政府继续发行公债,直到1941年,中央政 府为应对同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政府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重新计 划抗战时期国内财政,将属于各省的预算的一切收入和支出,并入国家财政之 内,由财政部来接收整理,并规定自1942年起,各省不得再发行新公债。安徽 省地方公债发行历史才告~段落。从安徽省地方公债发行历史来看,与江浙沪 地区还是有一定区别,源于近代安徽地方金融的滞后,安徽省地方公债多次采 取摊派和包销给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形式。近代安徽地方公债不仅发行次数 位居全国前列,而且数量不断扩大,用途集中以弥补军政费用为主,公债发行 后,屡次延期,导致债信丧尽、管理混乱。 文章结语,总结历史,观照现实。安徽近代地方公债结合现实来看,其历 史教益无疑是丰富的,在地方公债政策日益放松的今天,发行地方公债条件日 益成熟,而发行地方公债必须建立合理的偿债募债机制,构建良好的债信,进 行科学的规划,合理控制规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及继续构 建完善的法制基础,这些才是最关键的。 关键词:安徽地方公债;财政:债信;特点;启示 Abstract calledthe debt.Theintemal debtmeans Bonds,is public public goVemment ist0misedomesticindividuals锄dunits.And t0raise bongs、Ⅳ:hich goVemment oVerse嬲debtwhichiscalledthe t0different debt;AccordingleVelsof foreignpublic nl】ment it c锄bediVidedint0central bonds bonds, 锄dlocal goVe 90Vemment nl】ment.The mea

文档评论(0)

yxutcang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