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第24讲(北师大网络教育学学院)
上节课内容回顾 汉代文教政策的形成过程 汉武帝时期文教政策的确立 由此可见,汉武帝和秦始皇在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统治方面目标一致,而手段却高明一筹。秦始皇突出了“禁”,把私学“禁”了,把书“烧”了,把儒生“杀”了,自己反成了孤家寡人;而汉武帝突出了“尊”,把能成为封建“大一统”的学说“尊”重起来,把掌握这一学说的学者提拔起来,让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主动归附到这一学说中来,于是便实行了“独尊儒术”,让儒术控制了学术界和思想界。 汉武帝以后的百余年间,经学极盛,经学大师前后多至千人,从皇帝到地方官吏都会讲经,有些经书的解释竟多至百余万言。郡国设有五经卒吏,职务是用经义装饰政事。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教育”。这是汉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为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于元朔五年下诏在长安设太学,置博士弟子,这便是汉代正式成立太学之始。商周时代虽有大学的初步形式,但严格地说,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却是从汉代太学开始的。所以汉武帝设立太学的举动,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于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当时的太学,由太常选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五十人,随博士学习。博士为教官,博士弟子为太学生。此外郡国也选举学生到博士处受业,名额不定。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汉初建国后,即重视选举取士。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一再诏举“贤良方正”和“孝廉”、“秀才”,每年每郡选举一人,之后则进一步制度化。 实行设太学养士和察举选士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选拔符合中央皇权要求的官吏,这是一项关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充实官吏队伍的政策。董仲舒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业,教化之本原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臣愿陛下兴太学,显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举贤良对策》) (三)“整理古籍,厘定文字” 自秦以来,古籍经过两次火劫(秦火、楚火)和一次禁令,汉初已经残缺不全。儒术独尊需要传经,兴办太学也需要传经的书籍。朝廷还派专人求遗书于天下。很多鸿生巨儒和重要官吏都受命皇帝终生从事这一浩繁的工作:搜集、缮写、藏书、校订等,经过这四个步骤的整理,百年之间出现“书积如山”的盛况。在东汉灵帝时刻的“熹平石经”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整理古籍和厘定文字的工作,不仅在古籍文献的保存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汉代的教育、教学和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之,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是符合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因此不仅为两汉诸帝王所延用,就是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诸皇朝,也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所以我们说,汉代教育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三、“独尊儒术”国策的历史必然性及对教育的影响 “独尊儒术”固然处于汉武帝的决策,但归根到底,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表现。秦代的崇法、汉初的崇黄老,都不能长久,唯独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一旦奠定后,便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在少数民族掌权的情况下,儒学也受到推崇。佛道的冲击也无法改变其统治地位。这不是某一统治者个人意志所决定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基础的。 第一,以血缘宗法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方式,是儒家赖以滋生的最广阔的社会基础。 第二,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第三,儒学自身的广博和兼容性,保证了其拥有充分的实用功能,并维持其活力长久不衰。 第四,儒学对教育的重视,认定教育可以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高扬。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体现在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确立。其次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再次在儒学实际上已垄断教育的形势下,汉代社会上攻读儒经蔚然成风,乃至起初与儒学无涉的各类士人也纷纷归宗儒学,群士归于儒家经学已成为社会潮流。士人致力于攻读儒经的动力主要来自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总之,独尊儒术使教育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使儒学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施方面都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尽管受客观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条件的所限,汉代教育活动尚不能完全达到儒家理想的目标和实施层面,但毕竟基本上符合儒家构件的模式,而且使儒学成为学术和修养的主要体现,并以此全方位地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走向,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汉武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2、汉武帝“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第十三讲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