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傈僳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毕业论文.doc

浅谈傈僳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傈僳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题目:浅谈傈僳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发 姓名:                  学校:                  专业:                  学号: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 摘要:维西,是人间仙境香格旦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长在这块古老而神秘土地上的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保存着的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很有开发价值。流传在维西的洞经古乐就是其中之一,它具有包罗广博的内容,隆重庄严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的优雅曲调以及谈演宗旨等特色,像一颗弥足珍贵的种子留存着,在历经多少年后传承保存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 主题词:傈僳族 民族文化 保护 传承 维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地带,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境内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并存的自治县。县内自治民族为傈僳族。在全县15多万的人口中,傈僳族817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23%,其它还有纳西、藏族、白族、普米族、汉族等20多个民族,县内少数民族比例高达83%以上。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保持自身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同时,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我县的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生长在维西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不但勤劳、善良、勇敢,而且能歌善舞,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保存和传承至今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很有开发价值。 一、对民族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文化有着广阔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所谓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民族文化资源是由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两大类所构成,它涵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宗教艺术、文字古籍、天文历法、民族医药、饮食习俗、歌舞戏剧、名胜古迹、民族工艺、民风民俗以及其它各种在各民族历史中存在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潜力巨大,价值极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强大的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但民族文化资源同样需要保护,没有保护就会衰败、变异、灭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一些民族文化事项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一些民族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失去了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一些珍贵的民族文物、民族古籍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已经濒临消亡。所以,维西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需要保护,对于一些濒临灭绝,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更需要及早抢救、保护,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省委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目标,迪庆州委提出的“文化兴州”战略和维西县委提出的“文化兴县”、“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县”的目标和发展思路,这是符合维西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是维西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维西具有丰富的傈僳族文化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傈僳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他们虽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但是在各自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傈僳族文化。如:畜牧农耕文化、山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民居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文化、原始崇拜与宗教文化,还有各种民间文学艺术、歌舞戏剧等等。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傈僳族音节文字,并以此记录下了很多傈僳族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资料。 维西傈僳族的先民,由于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过着采集游牧狩猎的生活,在与山羊朝夕相处过程中,同山羊亲密接触,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关系。并且还掌握了山羊的习性,熟悉了山羊的声音、动作、相貌等,好似乎达到了一种几乎能与山羊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人们也会常常模仿山羊的动作和声音等,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模仿、概括、提炼,于是就形成了维西傈僳族独有的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歌舞——“阿尺目刮”。 “阿尺目刮”译为汉语指“山羊的歌舞”,这种具有原始韵味的独特歌舞,已经成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尺目刮”不仅反映出傈僳族人民与自然抗争,与生活搏击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傈僳族人民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态,同时展现了大山民族的古朴,让人感识到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之内涵。而且在世界的傈僳族当中,只是维西独有的一种歌舞形式。“阿尺目刮”是维西民族民间文化领域中的一朵璀璨夺目的艺术之花。 如今,“阿尺目刮”以古朴的着装,深沉而悠远的歌声,雄健而粗犷的步伐、跺脚、弯腰、转身处处模仿山羊的动作的原生态歌舞,已走出大山,走进北京等地,参加各种比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