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国债期货的演: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
“中国平安保险金融学术论文奖”参评论文
我国国债期货的演变:
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我国国债期货的演变: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视角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各种收益、成本的考量,以及制度变迁条件的成熟。而国债期货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所必需的一项金融衍生产品,也是这种制度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在其第一次制度变迁中虽然由于制度变迁条件与制度构建的不完善而失败,但随着包括现货市场、法律、利率市场化等制度变迁的条件不断成熟,引入国债期货交易制度的时机也在来临。
[关键词]:国债期货、制度变迁、金融衍生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Bonds Futur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Theory
Ji Guozhong
(Business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062)
Abstract:The reform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s a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 including measur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and maturing of the transaction condition. The national bonds future that is a necessary financial derivative in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is a miniature of the transaction. Due to the imperfect condition and institutional building, the first transaction failed, however with the condition’s maturing, it comes the high time that China should re-open the national bonds future market.
Key Words: Bonds Futures,Institutional Transaction,Financial Derivatives
一、国债期货及其产生的背景
国债期货是利率期货的一种,是在国债现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需要规避利率风险的产物,本质无非是以国债作为载体、利率作为交易对象的一种金融期货产品。
从历史上看,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为了治理国内经济和在汇率自由浮动后稳定汇率而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而剧烈。造成金融市场中的借贷双方特别是持有国债的投资者和其它金融商品的持有者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利率风险。为保证运营资本不受利率影响,保值和规避风险的需求日趋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国债期货等利率期货应运而生。1976年1月,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首先推出了第一张国债期货合约91天期的美国国库券期货。之后,各类国债期货品种在全世界纷纷推出,目前,国债期货已经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期货交易品种之一。
我国199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推出了国债期货,并且于1993年10月25日进行了正式的试点。虽然国债期货的发展提高了国债的流动性、活跃了整个金融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国债的发行,但是到了1995年由于“327事件”、“319事件”等一系列违规情况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国债期货试点暂停直至现在。笔者认为,国债期货在中国的这种演变可以被纳入到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中。
二、制度变迁及其分析框架
社会中的制度从短时期来看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制度均衡状态”,即“现存制度安排的任何变化都不能给经济中的任何个人或团体带来额外的收入”(戴维斯,诺斯,1971),或者可以认为社会处于利益格局的稳定状态。但这种均衡往往会因为经济中利益主体对“潜在利润”(存在于现有制度安排之外的利润)的追逐行为而打破,在各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较量中,形成新的利益格局,达到新的均衡。这样一个过程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被称为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可以有广义上的(比如国家制度),但也可以很狭义的(比如行业制度,甚至一种金融产品的引进)。
制度变迁理论在具体内涵上有分为多种,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在诺斯、速水和拉坦(1963,1978,1990)等人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林毅夫(1990)等人提出的制度变迁二元并存论。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