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景的“寄情”书写
目 录
内容摘要…………………………………………………………………………………………………………I
ABSTRA(了r……………………………………………………………………………………………………………………………………。ll
±凿论………………………………………………………………………………………………………………………………………………….1
一、周作人风物书写的时代与文化背景………………………………………………………….1
二、周作人的“风物书写”及其独立的审美和文化价值……………………………………….4
三、文章的结构与思路……………………………………………………………………………。7
第一章风物的言说……………………………………………………………………………………………1
第一节风物何谓?…………………………………………………………………………………………2
一、风物的基本释义………………………………………………………………………………2
二、风物、风物诗、季语…………………………………………………………………………3
三、风物的典型…………………………………………………………………………………….4
第二:侈风物的文化意涵和审美特征……………………………………………………………………。6
一、风物的格局:时、地、人…………………………………………………………………….6
二、风物:“道”与“灵”的观照…………………………………………………………………8
三、作为地方文化符号的风物…………………………………………………………………….9
第二章激兴和幻相:周作人的日本风物书写…………………………………………………………….11
第一节雅俗之辩:周作人和日本地方文艺……………………………………………………………13
一、诗歌的雅俗共赏:俳句和)llOp………………………………………………………………13
二、喜剧的精神:落语、狂言、滑稽本…………………………………………………………17
三、风俗画卷:浮世绘……………………………………………………………………………18
第二:Ii了永井荷风:作为文化精英的风物书写…………………………………………………………20
一、 “江户趣味”:风物图谱的行旅……………………………………………………………..21
二、 散步:身体践行的风物哲学…………………………………………………………………23
三、 周作人:永井荷风之文化的“他者”………………………………………………………25
第三节晚年的重逢:《枕草子》………………………………………………………………………。26
一、 贵族喟叹……………………………………………………………………………………。28
二、无边风物和琐细事…………………………………………………………………………..29
三、物象中的体态………………………………………………………………………………….32
第四=1i了日常生活中的“物”与“情”之感怀…………………………………………………………34
一、 日本生活中的“物”之美……………………………………………………………………35
二、 “人情之机微”………………………………………………………………………………37
三、 “创造的模拟”……………………………………………………………………………。38
第三章同返和演绎:本十风物文学和风物文化的建构………………………………………………….41
第一节故乡的阐释………………………………………………………………………………………43
一、 三城记………………………………………………………………………………………..44
二、 文化的游子与精神的原乡…………………………………………………………………….47
第二节“土之力”:地方性的标举……………………………………………………………………。49
一、地方和文艺……………………………………………………………………………………50
二、人类学视野观照下的“地方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