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实现我县农业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doc

新形势下实现我县农业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形势下实现我县农业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

新形势下实现我县农业持续发展路径的思考 望城县农业局党组书记 秦国华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望城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望城农业发展的必然决择。所谓可持续发展农业就是在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下,采用消耗资源少和不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资源和动植物遗传的优化状况,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 望城县辖14个乡镇,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4年跻身全省三强,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45.3亿元,财政总收入14.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3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4元。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望城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拉动,望城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近城临江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多年的扎实努力,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初具雏形,农业基础初步夯实,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1.主导产业初具雏形。2002年以来,望城县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主导产业从单纯的水稻种植向种、养、加多元化方向全面发展,农业基地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特色逐步显现。打造了华龙养殖小区等三大类10多个生猪养殖、时鲜蔬菜、特色水产产业基地和百里名优水产、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两条产业带,形成了以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为核心,以长湘线和319国道沿线为主项目区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百里水产走廊养殖面积达1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扩面达4890亩,水产品总产量2.5万余吨,实现渔业总产值2.8亿元,“水”字特色进一步显现。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旺旺”、“亚华南山”、“光明派派”、“黄金园”粉丝、“华越”食品、“庆湘”食品等一批农业品牌企业相继入园,并成长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10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4家,过千万元的13家,省、市龙头企业1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3.3亿元,农产品精、细、深加工业发展迅速。 2.农业基础初步夯实。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保障,是实现农业迅速发展的基础。近5年来,县政府大力推行经营水利,通过积极实施治水强农规划,致力于湖区除险保安和山区配套增蓄,累计投入水利资金4亿元,完成工程2.2万处,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争取国家资金3500多万元,大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投入1.4亿元,完成了乡村公路建设870公里,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投入电网改造资金9068万元,全县80%的村完成了农网改造。投入沼气能源建设资金600万元,新建沼气2.4万个,80%以上建池农户均进行了“五改”,推广和应用“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菜”生态模式达10万亩,推动了生产模式由单一的粮猪型向综合效益型发展。以退耕还林、长防林、薪炭林三大造林工程为重点,共造林近百万亩,对2.4万亩山木进行了封山育林,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90万立方米,林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3.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村级区划调整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年减免农民税费1577万元,发放各种补贴2502万元,农民减负增收目标全面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多元化、多渠道经营,粮食最低保护价格政策落实到位。实行村账乡镇代管,村级财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农民负担监督落实到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个,参与农户1.3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对接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4.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有组织输出转移。一方面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以积极的态度拓展外地劳务市场和基地,努力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工资性收入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5.社会保障深入农村。2007年,全县享受低保人数达2.7万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025万元,农村“三无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实施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发放救助资金317万元,196个村都建立了福利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实行农村贫困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制度,减免书籍费、学杂费239万元,农村弱势群体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岁以上生活补助、独生子女保健费、放弃再生育家庭奖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