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许三”式的员工.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企业需要“许三”式的员工

企业需要“许三多”式的员工 ——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负责任的“傻子” 不知道看过《士兵突击》的一公司人对“许三多”和“成才”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如何提炼总结的,我看《责任胜于能力》中总结的很好,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很多人都不看好外号“一根筋”的许三多,成才与之相比明显能力强,胜算大。但许三多的成功可谓“顺风顺水”,而成才的成功却颇费周折。 成才:他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目标,并时常施展自己的聪明,他的能力要比许三多高出一截。但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成才却走了太多的弯路。看似造化弄人,实则规律使然。 许三多:正是由于他拥有对任何事都高度负责的傻劲儿,使得他做每一件小事都象“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投入自己所有的力量和智慧,把事情做到最好。他面对困难从来不放弃,而是默默地承受,慢慢地解决,毫无抱怨,绝不气馁,当一个又一个问题被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解决之后,他成了一个巨人。这样的人不会被诱惑击倒,“许三多”式的员工给人一种安全感,与这样的人共事,人们心里觉得踏实。企业有了这样的人,有了这种责任的精神,就没有问题不能解决,没有市场不能开拓,没有技术不能攻关。 再比较那些“聪明人”,能力虽然堪称一流,却每天都在为承担责任而斤斤计较,多干活就觉得委屈不公,看到负责任的同志辛苦工作,总是嘲笑他们是傻子。遇到好事,卯足了劲往前冲,遇到困难,轻描淡写的推给别人。这样的人会让企业担心,让人怀疑在企业出现危难时,他们会不会成为最先离开企业的人。 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一群有责任感的人,企业愿意信任一个能力一般却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马马虎虎、视责任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 同仁堂自古有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训,讲求“质量即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同仁堂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代成员都严格遵守古训,同仁堂的文化与声誉也就在一个个“郭金生”的行动中代代传承。 “郭金生”就是一个“许三多”式的人物,被誉为“药材质检界的包青天”。 2003年,“非典”疫情在北京蔓延期间,同仁堂的药材公司承担了“非典”用药任务。在防“非典”八味方推出后,北京开始出现了抢购风潮,药品供不应求。当时,供应价格每天看涨,质量却参差不弃,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郭金生负责药品检验工作。 有一天,郭金生的一位大学同学打电话找到他,说要请他一起聚聚。郭金生去赴了约,在寒暄、回顾同学时代之后,郭金生才明白这次聚会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原来,这位同学是来帮别人当说客的。在三周之前,同仁堂准备从一家公司买入药材,在验货时,郭金生发现这批货有严重的质量问题,以次充好。那家公司想趁着“非典”时机“浑水摸鱼”。自然,郭金生将这批药材挡在了门外,而那家公司的老板就是这位同学的小舅子。 面对着四年“同窗情”,面对老同学的苦口婆心,面对对方许诺的高额回扣,郭金生毅然拒绝了同学的请求。 郭金生边给同学斟酒边说:“今天这顿饭我请你,算我给你赔罪——你说的那件事,我不能办。我知道你这个说客夹在中间也不好做,但是,你要想想啊,那是什么?是药啊,是救人的!如果我接了这批劣质药材,生产出的东西弄不好会吃死人的啊!你知道吗?我每一次检验药材,就像在检验我自己的良心,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良心,我也不能让假药、劣药从我手中溜走。希望你能理解我!”就这样,又一批劣质药材被郭金生挡在了大门之外。 后来,郭金生在领导的推荐下,晋升为高级工,并荣获“北京市高级技术能手”称号。 我们再来看看,拥有净资产48亿元的“三株”是如何顷刻间化为乌有的。 三株在1994年成立时,注册资金仅为30万元,但当年的销售业绩便高达1.25亿元。1995年便猛增至23亿元,到1997年底,其销售额达到80亿元,净资产达到48亿元,在短短4年中增长了16000倍。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株公司的负债率为零。三株成了当代中国企业的神话。 “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勃焉”,三株这个企业巨人却因为一场小小的官司而轰然倒地,一蹶不振,但这只是表面原因。在三株内部,责任心涣散才是这个明星企业突然“死亡”的症结所在。创立之初,三株公司不过几十人,但到了1997年,猛增至15万人,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都建立了销售队伍。由于公司成员鱼龙混杂,管理人员也忽略了对企业文化,尤其是对员工责任心的培育、建设,许多人来到三株不过是为了沾一点光、分一杯羹,对三株本身是否健康发展并不关心。 据三株公司审计部门统计,在1995年投入的3亿元广告费中,有1亿元被无端浪费掉了,但无人关心此事,自然也谈不上有人对此负责了。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率不足20%,甚至一些执行经理把宣传品当成废纸卖掉,其责任心缺失空前严重!与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