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公开课.ppt

高三二轮复习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公开课.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性格评价。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丁鸿字孝公,颍川定陵人也。父公林,字幼春,封定陵新安乡侯,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阳侯,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荷担,不远千里。初,林从世祖征伐,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林卒,鸿当袭封,上书让国于盛,不报。既葬,乃挂縗絰于冢庐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鸿初与九江人鲍骏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阳狂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鲍骏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甚贤之。 永平十年诏征,鸿至即召见,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同礼。顷之,拜侍中。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建初四年,徙封鲁阳乡侯。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和帝即位,迁太常。永元四年,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六年,鸿薨,赐赠有加常礼 。 断句口诀 1、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曰云言等是标志,对话最易被发现; 4、常用虚词要抓住,更有规律供参看; 5、特殊句式需留心,固定结构莫拆散;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7、排比对偶与反复,提供断句好条件;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常见考查角度: 1、古代政府机构 2、官职升迁 3、古代礼法习俗 4、古代时间与地理方位 5、古人称谓 6、文学典故与常识 分析综合题解题技巧 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 目的: 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章脉络; 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了”的效果。 具体内容上,要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性格评价。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 一、曲解词义 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二、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2012广东卷) 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四、事件杂糅 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表述错误 对事件的叙述详略,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命题人常常故意做出错误表述。 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第6题是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