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 一、什么是植被 1.植被的定义 植被指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 2.植被的类型 按属性可分为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人工植被)。 按类型可分为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 3.我国植被分布概况: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的天然植被从东南向西北分成森林、草原、荒漠地带。 中国境内植被分布的类型图 我国植被的类型 大兴安岭森林景色 长白山森林 小兴安岭 草原景观 沙漠景观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所谓森林:主体指成片林木和灌丛。可分为山地森林与平原森林。 (一)先秦时期 依据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来看,森林分布十分茂密,西北为草原荒漠,荒漠面积比今小,华北平原普遍存在天然森林植被。 周朝时被破坏区见图。先秦温暖湿润,利于生长。据先秦史籍研究表明,全国森林覆盖率49.6%,南方达90%以上。东北83%以上,和珠江流域由于人口稀少属原始状态。一直持续到唐宋以前。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破坏地区分布图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二)秦汉至南北朝 战国以来,铁农具广泛采用,经济开发加快,前二世纪冀鲁豫交界已缺乏薪材。华北平原继续减少,种植桑蚕。 西北干旱化加剧,从东汉开始,季风气候退缩,河流缩短,古城堡消亡,湖泊缩小,森林线上升,故东汉丝绸之路南迁。(三国中段形成三道,即开通天山北麓) 东汉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牧区、牧草丰茂,山地森林仍遮天弊日,但因天气转寒,难以恢复原貌。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黄河中上游原始森林十分罕见,华北平原破坏严重,山地仍有一些,故黄河中游覆盖率32%左右。比今天好得多。长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利用,日益减少。而周边之地,长江上游、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好。华南亦是。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给,重大工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皇木采办”。长江上游破坏严重,中下游影响更大。 二、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四)清代以后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域继续减少。东北、云贵地区采伐加大。但清前期(1700)森林覆盖在26.1%左右,南方福建、广东、云南、四川等超50%,北方黑龙江、吉林超90%。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12.61%。近代:1936年全国森覆盖8.19%,五十年代大炼钢铁后持续二十年空前绝后的破坏。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面停止砍伐天然林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新造人工林4.47亿亩,比五年前增长了21.31%,中国人工林总面积已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 三、历史时期植被变迁的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 (1)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源必需品。虽有强调天人合一,保护森林思想,实际上无节制。如取暖、建房、家具、墓葬、垦殖等。 (2)手工业的发展。 (3)帝国主义的掠夺。 (4)“重农轻牧”思想,如宁夏。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再植皆困难。 讨论: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因 中国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历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自然本身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而异,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然植被已破坏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意味着大片森林的砍伐。 黄河中游、太行山区除了人为破坏外,又加上气候干燥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更使不少地区变成了荒山、荒坡和沙丘。 西南、东北等地区由于开发较晚,人类活动相对而言较少,故至今尚保存较多的天然森林。总之,中国在4000多年中,植被覆盖面大为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明清以后) (1)煮盐业 明清时期南方的两淮、江浙、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产盐,煮盐需要燃料,燃料主要是利用柴薪,柴薪的砍伐必然造成盐产地附近森林植被的破坏。 (2)陶瓷制作 明清时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产陶瓷,其中以江苏宜兴、湖南醴陵、福建德化、广东潮州德的陶瓷制作最为有名,烧制陶、瓷器也需要柴薪。如江西的陶瓷业较发达,当地有“一里窑,五里焦”的说法 手工业的发展与森林的损耗 (3)造纸业 明清时期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四川为南方重要的纸的产地,造纸所用的原料多用竹、藤,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对竹、藤等资源的消耗也会不断增大。 (4)造船业 明清时期的造船地主要集中于南方的沿江、沿海一带,造船所需要的木材也必须从森林中砍伐。 (5)矿冶业 矿冶包括铜、铁、铅、金、银等矿物的开采和冶炼,明清时期在南方各地都有矿冶业的分布,矿冶所需燃料主要为木炭,为烧制木炭也要砍伐大量的林木资源。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是呈点状分布的,它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