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校史沿革简况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33年3月创建的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 1953年8月所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以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 并入上海市高级机械学校4个船体制造班、上海水产学院附设上海水产学校2个轮机班、福州工业学校各1个船舶、机械班组建而成, 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是1952年9月由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调整更名而来。具体沿革情况如下: (一)上海私立大公职业学校(1933—1952) 1933年春,鉴于当时旧中国实业落后,生产教育亟需提倡,遂有创立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之计议。由实业界巨子和社会“名流、达官”陆风竹(中华印书馆总经理) 、蔡同浩(蔡同德药店店主) 、朱文绮(启明印染厂总经理) 、吴蕴初(天厨味精厂厂长)、郑洪年(暨南大学校长) 、陶百川(敬业中学校长)、方椒伯(上海市商会委员)、朱企洛(中华医院) 、张于泰(开成硫酸厂常委)以及吴醒亚、汪延松、吴开先、俞鸿钧、姜怀素、童行白、林美衍、陆京士、杜月笙、屈文六等19人组成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吴开先任董事会主席, 推林美衍为校长。是年秋,赁屋于上海市小南门乔家浜(梅家弄)开学,设机械、土木、商科、应用化学四科,学生113人.同年,在沪南龙华路局门路辟隙地四十余亩,集资筹款六万余元,建造新校舍,先后落成三层楼教职馆、三层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大公机械厂、食堂、商店、医疗室以及各种实习和运动场所。1934年11月迁入新校舍, 并附设初中部,是年在校学生350余人,专任教师30余人,经报当时的上海市教育局立案复查考核后,准于立案,并呈准教育部备案。1936年,学校在校学生1000余人。 1937年, “八.一三”凇沪抗日战争爆发,因学校与江南造船厂毗邻,校舍崔巍,目标极著,遭日军轰炸,损失奇重,为策安全,奉政府当局命令,将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内迁至四川省重庆市小龙坎,并于次年秋招生600余人开学上课,我院原六系名誉系主任、焊接专家沈世瑶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一部分迁至浙江省天台县,租房专办普通科,留沪部分在“租界地”霞飞路、江西路、汉口路几经辗转,租屋艰难办学,因校长林美衍忙于重庆大公职业学校事务,董事会另推施督辉为副校长,主持上海留守部之校务。据1946年呈教育局验印留底名册记载, 1937年至1942年抗战期间,历届毕业生有350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校长许恒呈报的“为复校事呈请准予备案”的报告获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后,私立大公职业学校由重庆迁回上海。由于原址校舍、器材等曾被日军侵占并辟为司令部,后又拨给毗邻的江南造船厂, 当局另拨给上海市虹口区峨眉路400号原日军占据的俱乐部四层大楼为新校址,继续办学,并组成新一届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董事会,胡厥文(新民机器厂厂长、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主任委员等职) 、施复亮(民建副主任委员) 、俞寰澄、钟道赞任常务董事和其他15位人士任董事的董事会,董事许恒任校长, 1948年9月有教职员32人。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中教处派中共党员许海涛任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兼政治教员,由民主人士、作家、文史专家孔另镜任校长,孔另镜离任后由许海涛任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中共党支部书记。1950学年,在校学生457人,其中初级机械科2班85人,高级机械科7班261人(含应届毕业生29人) ,土木科2班58人,商科2班53人, 1951年, 全校教职员工41人,其中专任教员28人,兼任教员3人,技工4人,工友6人。后来任上海机械学院院长的陈之航、后任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教务科长又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的江训厚、后任上海船校科主任又任我院副院长的冯敬义、后任上海船校科主任又任我院教务处处长的吴新柏以及任上海船校科主任的林晓阳等均曾任教于上海市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学校为了生产自救,解决办学困难和增加学生生产实习,充实技术教育,经申报上海市教育局批准、工商局登记创立大公机械制造厂,教员冯敬义、陈之航分别兼任正、副厂长。根据学校今后向专业化、单一化方向发展的要求, 1951年秋经批准,将商科2班共35人转入上海市财经学校和上海中学商科,将初中普通科一下1班20人并入上海市民本中学,为提高办学效率,又将人数过少的高级机械科二上春季班1班13人并入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学校至1952年上半年在校学生565人,其中初级机械三上1班18人,高级机械一下6班352人,高级机械二下3班139人,土木一下、二下、三下3班80人,随后,土木科除毕业班外,一、二年级2班调整并入华东交专。 1 (二)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2.09—1953.08) 为了有计划的培养中级工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1952年6月27日,由陈毅市长签署的上海市人

文档评论(0)

js118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