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16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16课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宣汉县医院 任毅副主任医师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病原体 脑膜炎球菌归属奈瑟菌属(Neisseria meningococ-cus),为革兰阴性球菌,成双排列,呈肾状。新分离的脑膜炎球菌含有菌毛(pili),这对其附着在人类鼻咽部柱状细胞上有重要作用。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但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更好。 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含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脑膜炎球菌可用血清凝集试验加以分群,可分为A、B、C、D、X、Y、Z、29E、W130、H、I、K、L等13个血清群。脑膜炎球菌在不同地区存在型的差异,在多数发达国家以血清B和C群为主,而在中国和非洲撒哈拉周边国家以A群占优势。国内除A、B、C、D与国外相同外,另列了1889、1890. 1892. 319、1916. 1486、1811血清群,相当于国外的Y.H、29E.W135、X、I.K血清群。但90%以上病例由 A、B、C三群引起,以往大流行均由A群 引起,B群和C群仅引起散发和小流行,但随着A群多糖疫苗的广泛接种,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的流行虽仍以A群为主,但C群检出增多;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2006年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球菌占44. 83%,C群占41. 38%;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占17. 76%,B群占48. 68%,C群占17. 11%;健康人群A群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 36%,C群为58. 6770。国外流脑的主要血清群为:B群占50%~ 55%,C群占20%~25%,W135为15%,Y群占10%,A群仅占1/0~2%。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或散发于世界各国,平均年发病率为2. 5/10万,以非洲中部流行地带为最高。我国广泛采用A群多糖疫苗接种后,发病率也已明显降低,全国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0. 2/10万。随着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和新开发的抗菌药物不断问世,脑膜炎致病菌的耐药状况也在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均有脑膜炎球菌对青霉素敏感性下降cvnc≥0.25mg/L)的报道。此外,脑膜炎球菌对氯霉素耐药也有报道。 (一)传染源人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患着的鼻咽部。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人群带菌率如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流行期间则以A群和C群所占百分比较高。病后带菌者约有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带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常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 (二)传染途径病原菌借飞沫由空气传播。因病原菌在体外的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无论散发或流行,发病率均随着冬季来临而增加,一般从11月份开始上升,至2~4月份为高峰,j月起下降。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人口流动、居住拥挤及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均有利于疾病的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新生儿出生时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在6~24个月时抗体水平下降至最低点其发病率最高,以后抗体又逐渐增高,人群的易感性与抗体水平密切相关。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的最高;根据全国大陆地区2006年流脑重点监测省数据显示,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45/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教的25. 35%和41. 31%。 在偏僻山区,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常导致暴发流行,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平均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流行高峰,这是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逐渐累加之故。此外,引入新的有毒力的克隆型亦可产生流行。 【发病机制】 如人体免疫力强,病原菌在鼻咽部则可被迅速杀灭,或呈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近年研究发现,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的细菌与带菌者中分离 到的细菌有基因序列上的差异,提示病原菌致病性存在区别。病原菌侵入后,在细菌本身或其毒素作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