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来看,本专题考查形式多变,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针对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等,常以新情境或柱状图、坐标曲线、表格形式来考查。 2.对群落而言,高考常以具体的情境为背景考查对群落结构、丰富度的概念以及群落演替的理解。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立意与点拨] 知识: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能力: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 点拔:正确理解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A项,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B项,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C项,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D项,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 易错点:不能正确理解和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及相应的生长曲线 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 对应 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易错分析] 错答本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理解不透彻,图文转换能力较差;二是不能准确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的三条曲线,首先要对三个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图1和图2的横坐标都表示时间,但图1的纵坐标表示种群个体数,图2的纵坐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图3的横坐标表示种群密度,纵坐标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过分析曲线可知,三个图中最终种群的个体数目都达到一个最大值,所以它们都属于“S”型增长,环境条件是有限的,A正确。图1中,曲线斜率最大(即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图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即e点)时增长速率也最大,这两个点对应图2中的c点,B正确。图1中的b点增长速率为0,图3中的f点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也为0,这两个点均对应图2中的d点,C正确。图1、2、3中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的点分别是b、d、f点,D错误。 [误区警示] “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第一部分 专题七 走向高考 · 高考二轮总复习 · 生物 走向高考 · 生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考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微专题强化练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 第一部分 (一)种群和群落 考 向 分 析 考 题 引 路 强 化 训 练 2 3 1 易 错 防 范 4 考 向 分 析 考 题 引 路 强 化 训 练 (点此链接) 易 错 防 范 * * 第一部分 专题七 走向高考 · 高考二轮总复习 · 生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