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学(全套课件110p)_ ppt课件
医学课件 中 药 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刘小平 绪 言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文献记载的药物已达3,000多种,经目前调查,则在12,8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但古今临床常用和研究比较深入的品种,约有500种。这些功用明确,疗效可靠的药物,是医药人员必须熟知的也是本书介绍的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们掌握(120种)、熟悉、了解近300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等。 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收载534种; 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 中华本草收载8,980种; 本草纲目收载1,892种; 本教材收载408种(不含附药46种)。 绪 言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是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药知识的日趋丰富,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和渗透,中药学不断分化,专门研究中药品种、采制、制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如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成分化学、中药药理学等。 我国传统的药学叫做“本草”,一般认为,中药的来源以植物占多数,有以草为本的意思。这种称谓至迟出现在西汉时期,已沿习使用了两千多年。现代也亦有将中药学专著称为本草的。 第一章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一、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第一节 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二、奴隶社会药物知识的累积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醫)字的汉字结构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药学专著的出现,是中药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药学著作,又是中药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现将其分述如下: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药学专著在古代称为本草,本草的出现不晚于西汉。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西汉时已有药学专著流行于世,而且达到了相当水平和规模。这一时期的本草已独立成为医生必修的学科,并与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从典籍的零星资料中,可知汉代的药学书目至少有20种以上。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成书于东汉(不晚于公元2世纪)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其“序例”部分,总结了中药三品分类原则,采造时月、真伪陈新、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要求及药物对剂型的选择等多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有毒无毒之药性,以及养身延年与法邪治病的作用力标准,分为上、中、下三品。各药之下,着重介绍性、味、主治功效等内容。所记各药主治功效,如麻黄平喘、黄连治痢、茵陈退黄疽、苦楝驱蛔虫、半夏止呕等。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密集出现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的时期。现知此间的本草著作有近百种之多,其中有综合性的,也有炮制类的、专科用药类的、配伍忌宜类的、食物类的,以及单味药专论、采药、药图和药名音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有《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炮炙论》及《药对》诸书。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作者陶弘景为南朝梁代的著名医药学家。该书辑成于公元500年左右,书中“序例”部分,不仅对《神农本草经》原文逐一注释、发挥,而且补充了许多医药发展史料的内容及药物采收、鉴别、加工、炮制、制剂、配伍、合理配方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炮炙论》:作者为南朝刘宋时雷斅。该书介绍了近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总结了水飞、煨等多种炮制技术,其对辅料选用十分考究,主张淫羊霍用羊脂炙、厚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考夺分译林牛津版2015英语中考夺分课件基础巧过关八年级上册Units18(共117张PPT)讲解.ppt
- 中考数学总复习_第8节 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课件(含考纲分析 重庆近几年命题规律分析 预测 知识框架 例题讲解).ppt
- 中考物理实验专题详细讲解课件.ppt
- 中考物理专题训练《比热容热量热机与能量》ppt课件.ppt
- 中考英语初中英语语法讲解PPT课件(共210页).ppt
- 中考英语复习课件任务型阅读分析讲解.ppt
- 中考生物2AH神经系统的组成HA课件.ppt
- 中考复习课简单机械PPT讲解课件.ppt
- 中考英语语法精典讲解课件词法部分连词课件.ppt
-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之猜词技巧专题讲解课件应用.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