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181专题十八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关展望高考(可编辑ppt课件)
共 73 页 【状元之路】2011高考粤教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三、现代文阅读专题十八 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关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赵中立、许良英)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观点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者开头就指出: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那么,“见”如何升华为“诗的境界”?作者认为,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升华”的关键过程概括为:直觉→思索→顿悟。 高考作业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本文有删改)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讲析:C项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四段中的灵感“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答案:CD 解答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考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在理解题目要求和选项的内容后,一是对原文相应表述,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二是拿选项中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互勘,看出它们的异同和正误。要特别注意表示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6.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C 讲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作者所说的“直觉的知”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要明确“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联系与区别。作者认为,直觉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可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 这种“觉”就是“直觉”。“名理的知”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从种种关系中见出它的“意义”,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再结合第3段来进行判断,可知,A项“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而C项“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只是感觉到了泰山本身,还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泰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所以符合“直觉的知”。 7.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九年级政治_第三单元《振兴民族文化强化文化认同》课件 北师大版.ppt
- 九年级政治_第11课神圣的一票 课件 教科版_1.ppt
- 高压氧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ppt)课件.ppt
- 九年级政治_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课件(二)教科版.ppt
- 九年级政治全册_第10课 第1站 挺起民族脊梁课件2 北师大版.ppt
- 九年级政治全册_第10课 第1站 挺起民族脊梁课件1 北师大版.ppt
- 高原地区病人的麻醉2学时本科03 ppt课件.ppt
- 高危妊娠识别控制管理转诊课件.ppt
- 高压氧在眼科的应用PPT课件.ppt
- 高危妊娠管理(村)课件.ppt
- 2024年江西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4年内蒙通辽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