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梳妆匣.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梳妆匣

浅谈梳妆匣 摘要:女性籍梳妆以增色,几千年不改;纳各种梳妆用品于一体的梳妆匣,也历史悠长。虽然今天传统的梳妆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这种曾为多少代女子带来青春亮丽的生活用品的源流却很值得去考察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背景,造型,材质,装饰,髹漆工艺,发展 清末民初“改造” 过的明代镜台 梳妆匣的称谓 旧时嫁女,讲究“陪嫁”,即随新娘一起带入夫家的一应生活用品,富贵人家甚至把随侍的婢女也纳入“陪嫁”的范畴。这种“陪嫁”,又被称作“嫁妆”、“嫁奁”、“添箱”或“妆奁”。《三国演义》十六回吕布欲与袁术结亲,旋又反悔,“令人回复袁术,只说女儿妆奁未备,俟备毕便自送(女儿)来。”但这些词的本义却远没有那么宽泛,最早都是特指梳妆匣,韩愈就有“妆奁一暂开”的诗句。 梳妆匣,老百姓俗称“梳头匣子”;因梳妆首先要用镜子,梳妆匣又称“镜匣”,古时亦称“镜奁”,《说文解字》中写作“镜”;又因梳妆时需将镜子支起,故北方人也惯称为“镜支儿”。关于梳妆匣的历代称谓颇多,如汉代,就有“竟检”、“妆具”的叫法。古时用字要避名讳,东汉明帝名“庄”,于是当时的“妆具”又改称“严具”,典籍中便有“宫人陈严具”的记载。至明代,出现了一种叫做“官皮箱”的用具,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这是官家器具,专供装文件盛官印之用。但据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考证:其传世数量之大,只能是家庭用具,而不像衙署中物,箱体花纹雕饰多为吉祥图案,且往往与婚嫁有关,箱内结构又只适宜放置化妆用品,故断定这是梳妆匣的一种,至于何以会出现那样“离谱”的名字,王先生未做解释。 清朝花梨木梳妆匣 (装饰图案为喜上眉梢吉祥图案) 梳妆匣的型制 梳妆匣现存于世的实物中,传世品较早的可见于明代,出土物较早的可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又以汉墓出土者为多。 汉代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得到总结的直接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征是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共生并存。汉代文化表现出了多元性、统一性、包容性、和谐性与创造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点。 我国早期的梳妆匣,所用材质多为木胎髹漆,也有藤编或竹苇制者;唐代发现有瓷制品,宋代已有纯木制品;至明便有了用贵重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制作的梳妆匣;清代以降,所用材质基本与明代无异。战国在漆工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器物品种和髹饰技法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汉代漆器产地之广、数量之多、传播之远是前所未有的。器物的造型及装饰也呈现新的面貌。 梳妆匣的结构,因其用途是容纳化妆用品,故基本都是单元组合的型制,同时化妆主人的阶层身份及化妆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单元数量的多寡。汉代最简单的妆奁只是一枚单只的圆盒。史籍中所载曹操的“妆具”:“……方七八寸,高四寸余,中无鬲(隔)……”,就是不分层,很朴素;豪华的妆奁分为两层,如马王堆1号汉墓的遗册中所称“九子曾(层)检”就是中含9个小奁的双层圆奁,而长沙咸家湖西汉墓出土的长方奁中则有11个小奁,是已知装小奁最多的一例。1984年在江苏邗县姚庄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梳妆匣比较典型:外形呈圆柱体,上盖下盒,盖顶为圆弧形,盖钮为一银质柿蒂,周边饰有三道银扣和二道银脊。外髹酱紫色底漆,内髹酱红色底漆。银扣间用土黄色漆绘云气纹、梅花鹿、羽人、锦鸡等,盖内顶漆绘云气纹和龙纹。盒内有各种形状的子盒7只和铜镜一面。通高17厘米、直径22厘米。从装饰到内部设置都十分豪华。从出土的汉代梳妆匣实物外观来看,它们都是可以单独拿出来的小盒,平时又被有序放置在一只大盒之中。这些小盒分别因所盛之物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形状:圆形、椭圆形盛脂粉之类,长方形盛簪钗,马蹄形盛梳篦。上层则置铜镜。 梳妆匣有了抽屉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化妆内容的演化,梳妆匣的型制逐渐有了变化,变化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大盒中散装的小盒变成了一只大箱中嵌入的平屉和若干抽屉。这种型制演变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北周文学家庾信《镜赋》中有“暂设妆奁,还抽镜屉”的句子,可见当时的梳妆匣已经有了抽屉。近年在江苏武进发掘南宋墓出土的镜箱,其结构就已经具备了这种型制的雏形。这只镜箱箱顶有盖,盖下平屉中设一支架,打开箱盖,立起支架,即可安放铜镜;箱体还设有抽屉两只,显然这比起汉代妆奁中的小盒已经复杂了很多,它已成为箱体的有机部分,而屉中放置的诸如胭脂盒、粉盒之类,已经成为第三层次的单元。 梳妆匣到了明清两代,型制已基本固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梳妆台,一类为梳妆匣。 在中国的古典家具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装巨镜的梳妆台,直到清晚期,西风东渐,这种梳妆台的款式才从外国传来。而我们所说的梳妆台,实际只是置于案上的小型梳妆台,也称镜台。它其实还未脱离梳妆匣的大模样,不过是梳妆匣的改型罢了。这种梳妆台更多出现在明代,结构为下面台座,座有两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