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和新课程标准.doc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目标和新课程标准

第一章 新课程目标与新课程标准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教育结构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高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标志着进入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的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转向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发展。 90年代末,为了迎接新世纪国际间经济贸易、人才竞争的需要,各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全球化课程改革运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针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毅然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6月8日,新世纪伊始,教育部就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变革。 第一节 新课程目标 一、新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体现了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具体目标进一步说明了总体目标的要求和实现总体目标的途径。 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总体目标体现了时代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 在总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对新型公民的具体要求: 1.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 《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正在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改革基础教育,要强调对年轻一代进行公德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养成“为人民服务”的品格。 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不只是出于国家政治需要,也是整个国际社会发展趋势使然。当今社会,即使是发达国家,也都开始把社会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年轻一代伦理道德的形成作为重要的任务。例如,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曾发表题为《21世纪美国对学校的要求》的调查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各行各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括“五大能力”(统筹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和“三大基础”(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 2.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重点 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纲要》及时地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新一代公民的素质核心,这是时代发展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从以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和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先决的条件就是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只有将创新精神作为公民素质的核心,中国巨大的人口负担才能转化为无穷的人才优势。 但是,以往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国巴西(第33位)和印度(第38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缺乏创新能力,一旦进入社会生产和实践领域,将很难承担起引导技术进步、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 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倾向”的左右,只关注学生在学校当中所学的书本知识,学生把所学知识拿到实践当中进行应用的机会很少。他们能够解决一些书本问题,但在社会和生产实践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不足。 注重“实践”的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开放的教育。当代社会生活要求教育提高开放水平,而教育的开放性首先就意味着教育的生活化。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明确地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3.科学与人文素养并重 教育在重塑人类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