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龙田隧道说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度龙田隧道说明

第六篇 隧 道 说 明 设计标准及遵循规范 1.1技术标准 隧道净宽: 0.75+0.25+0.5+2*3.75+0.5+0.25=9.75m 净 高: 5.0m 设计行车速度:80km/h CO允许浓度: 正常运行 200ppm 发生事故时(15min)250ppm JTJ026-90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1.3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执行情况 本隧道设计中严格执行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JTJ026-90第1.0.3条、第2.6.1条、第5.0.1条、第5.0.4条、第7.1.1条、第8.1.1条、第8.1.3条及JTJ026-90第1.0.1条、第4.9.1条之规定。 1.4有关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暗洞段仰拱与衬砌边墙采用圆弧相接。 Ⅱ类围岩段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为40cm,钢拱架间距为75cm。Ⅲ类围岩段超前锚杆环向间距为50cm,深埋段钢拱架采用格栅钢架。 Ⅲ类围岩段二次衬砌厚度为40cm,锚杆为砂浆锚杆。Ⅳ类围岩段二次衬砌厚度为35cm。Ⅴ类围岩段计入适量的系统锚杆数量,不设预留变形量。 Ⅳ类围岩紧急停车带锚杆长度为3m。 横洞分为一般段与加强段两种类型,按围岩类别进行设计。 工程概况 度龙田隧道位于泸溪县谭溪镇兴隆寨村,为分离式单向行车双线隧道。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206+416~ZK207+595,全长1179m,右线起讫桩号为YK206+370~YK207+443,全长1073m。按隧道分类属长隧道。左线隧道进口段647.57m位于R=1240m、A=450的曲线内,其余段位于直线内,右线隧道位于R=1240m、A=450的曲线内,右线隧道设置超高,具体设计详见设计图。左线纵坡为324m长3.0%的上坡加855m长0.95%的下坡,竖曲线半径R=12000m。右线纵坡为870m长3.0%的上坡加198m长2.2%的下坡,竖曲线半径R=15000m。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1 地形地貌 该隧道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低山地貌。隧道段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冲沟发育,冲沟走向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南北向、北西向,呈“V”字型沟谷。隧道轴线通过路段地面标高240~392m,相对高差约152m,隧道顶板上覆围岩最大厚度约117.0m。地形坡度35°~55°。山坡植被稀少,主要为灌木丛,基岩多裸露。隧道进口段地形陡竣,右线隧道出口段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小角度相交,地处山间冲沟边部,隧道偏压严重,左线隧道出口段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正交。 3.2 地层岩性 根据本次工程地质调绘和钻孔揭露,勘察区内的地层由上而下为第四系全新统的亚粘土、碎(块)石土和白垩系的砂岩、细砂岩等,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a).第四系全新统(Qh) ⑴亚粘土:灰红色,稍湿,可塑状,含砂岩角砾,粒径0.3-3cm。层厚2.0m左右。分布于隧道出口局部地段。 ⑵碎石土:褐红色,稍湿,稍密~中密,碎石主要成分为紫红色砂岩。粒径4-6cm,棱角状为主,分选差。层厚1.5-2.3m,分布于隧道中部山间冲沟地带。 ⑶块石土:褐红色,稍湿,稍密,块石成分为紫红色砂岩,粒径一般25cm,局部大于30cm,碎石土充填。层厚2.0-7.3m,分布于隧道中部山间冲沟地带。 (b).白垩系(K) m。多为碎裂状结构。广泛分布于隧道围岩上部及进出洞口浅部。 ⑷-2弱风化层:岩质较硬,岩石较完整,多呈长柱状,局部地段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夹块状、碎块状。砂岩脱水后易开裂。细砂岩岩质坚硬,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短柱状,局部夹块状。揭露最厚53.0m。普遍分布于隧道区内。 3.3 区域地质构造 本区处于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复式隆起带东缘沅麻坳陷盆地中段。区内未见大的断裂构造形迹。岩层呈单斜构造,进口段岩层产状:走向40?,倾向SE,倾角4?。岩层走向与隧道走向呈40°交角。出口段岩层产状:走向7?,倾向SE,倾角6?。岩层走向与隧道走向呈73°交角。 进口段发育节理裂隙主要有二组:①走向60~°,②走向330~340°,倾向NE或SW,倾角84~88°。~°,②走向50~60°,倾向NW或SE,倾角82~83°,③走向300~320°,倾向NE或SW,倾角78~84。~°,②走向50~60°,倾向NW或SE,倾角81~88°,③走向300~310°,倾向NE或SW,倾角82~87。0~0°,倾向SW或NE,倾角72~87°,②走向60~70°,倾向NW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