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痛经落枕课件
痛经 一、 定义 妇女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或胀痛,甚则剧痛难忍,甚或恶心呕吐者,称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多见。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本证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急慢性盆腔炎、子宫前倾或后倾、肿瘤等生殖器疾病。现代医学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二、病因病机 1.外感风冷寒湿--寒滞 血滞--痛经(实) 2.情志不畅,肝郁-气滞 3.大病久病,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痛经(虚) 4.禀赋素弱,肝肾不足 三、辨证 1.了解主症及兼症: 2.辨别虚实: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疼痛拒按,到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痛缓 分型: 气滞血瘀:经前伴有乳房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寒邪凝滞:少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白腻,脉沉紧。 (2)虚证: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喜揉喜按,经色淡、量少 分型: 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心悸,舌胖大,脉细弱。 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 四、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取足太阴经、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地机 次髎 中极 配穴: 气滞血瘀----太冲、阳陵泉 寒邪凝滞----归来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调经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通调冲任之气血,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经验穴。地机乃脾经郄穴,能疏通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共凑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之功。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寒邪甚者加灸。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取足太阴、任脉、足阳明经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不足----脾俞、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肝俞、肾俞 方义: 关元为任脉经穴,全身强壮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调补肝脾肾,理气血止痛。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胞宫。 操作: 毫针刺,用补法,可配合灸法。 2、其他疗法 (1)耳针法 (2)穴位注射法 (3)皮肤针法 (4)皮内针法 (5)隔药饼灸法 耳针法: 选穴:子宫、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 操作:每次选2---6穴,毫针针刺或埋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穴位注射: 选穴参考针刺,每次2穴,用当归或红花或胎盘注射液注射,每穴每次1—2ml,隔日1次. 皮肤针: 取下腹部任脉、肾经、脾经、腰骶部督脉及膀胱经、夹脊穴叩刺,每次叩刺以皮肤潮红为度,隔日一次。 皮内针: 选气海、地机、三阴交、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麦粒型皮内针刺入,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日后取出。 3、个人经验: 以关元、中极、子宫穴、三阴交为主,适当配合腰骶部背俞穴为主。对于虚证痛经尤其是寒证者,盒灸下腹部关元,中极,归来、子宫穴或针刺后再灸。 针刺同时配合耳针治疗。 五、按语 1、针灸治疗痛经疗效确切,对原发性者为优。一般多选在经前1周开始治疗,直到月经来潮前,一般连续治疗2—4个月经周期。 2、针刺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缓解精神紧张;激活体内镇痛系统;刺激下丘脑—垂体轴来调节相关激素水平,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卵巢功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缓解子宫血管痉挛而达止痛目的。 3、本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相鉴别。 4、治疗期间应调节情志,忌食辛辣生冷之物,防受寒,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 落枕 一、定义 指患者颈项部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失枕”。成年人多见。 现代医学的认识: 本证多见于颈肌劳损、颈部扭伤、颈椎退行性变、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半脱位或肌肉筋膜的炎症等疾病引起的颈项部疼痛、活动障碍。 三、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疏经通络、调和气血 取局部阿是穴及奇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落枕穴 后溪 配穴:风寒----风池、合谷 气滞血瘀----内关、阿是穴 肩痛----外关、臑俞 背痛----肩外俞、天宗 方义: 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气而止痛。后溪属手太阳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针刺可疏通颈项部经气。落枕穴为治疗落枕的经验效穴,有活血通络,解痉镇痛作用。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先针刺远端落枕穴、后溪穴,持续捻转,同时嘱患者在行针过程中活动颈部,再刺局部阿是穴。 2、其他疗法 (1)指针法:取患侧承山穴。医者用拇指重掐至局部有酸胀感,边指压边让患者活动颈部。适宜病证初期。 (2)罐法: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疼痛者直接拔罐,痛甚者用梅花针叩刺后坐罐。 (3)皮肤针法: 在颈项部疼痛部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