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病人护理3216.ppt

消化性溃疡病人护理3216.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性溃疡病人护理3216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peptic ulcer,PU) 内科护理学教研室 概 念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DU) 发生主要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其为消化性溃疡。 流行病学 全球性疾病 10%的人一生中曾患过此病 GU多发生于中老年 DU多发生于青壮年 男性>女性 3.9-8.5∶1 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为好发季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机体保护因素与损伤因素的作用失去平衡所致。 保护因素: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 损伤因素: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因素 保护因素(一) 胃、十二指肠粘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 上皮前的粘液和碳酸氢盐:最表面的黏液层是一道对胃蛋白酶弥散的物理屏障,而处于黏液层与上皮细胞之间的碳酸氢盐层则是保持胃液与中性黏膜间高pH梯度的缓冲层; 保护因素(二) 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维持上皮前的结构和功能; 上皮细胞顶面膜对酸反弥散起屏障作用; 上皮细胞再生速度很快,及时替代受损而死亡的细胞,修复受损部位。 保护因素(三) 上皮后 粘膜下丰富的血流:一方面为上皮细胞旺盛的分泌及自身不断更新提供能量物质,另一方面将反弥散进入的H+带走。 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具有细胞保护、促进黏膜血流、增加黏液及碳酸氢盐分泌等功能; 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有细胞保护和促进上皮再生的作用。 损害因素 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用的因素 胃酸和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H. pylori)、非甾体类消炎药、各种机械性损伤、其它如胆盐、胰酶、乙醇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由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获得。 诺贝尔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声明称:“多亏马歇尔和沃伦的突破性发现,胃溃疡不再是慢性的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透过短期服用抗生素和中和胃酸药物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 为了证明他们的发现,马歇尔甚至把自己培植出来的幽门螺旋杆菌喝下,一个星期后,他果然呕吐不止,真的让他患上了胃溃疡。幸而马歇尔很快就痊愈了。 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 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 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 致病机制不清楚,有如下几种学说: 幽门螺杆菌-胃泌素-胃酸学说:胃泌素增高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学说: 漏屋顶学说:幽门螺杆菌减少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削弱了粘膜的保护屏障。 以上任何一种学说都不能完全解释溃疡发病的全部机制,HP的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病因和发病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在溃疡的形成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胃蛋白酶的活性是PH依赖性的,在PH〉4时,胃蛋白酶失去活性。 因此,在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时,主要考虑胃酸。 病因和发病机制-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 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另一常见病因 常引起胃溃疡 长期服用NSAID可以诱发溃疡发生、阻碍溃疡愈合、增加溃疡复发以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机制: 局部作用:直接损害胃粘膜 系统作用:抑制环氧合酶(COX) 病因和发病机制-其它因素 吸烟:吸烟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吸烟影响溃疡愈合和促进溃疡复发。 机制未明,可能与吸烟增加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黏膜损害性氧自由基增加等因素有关。 遗传: 病因和发病机制-其它因素 急性应激: 临床观察发现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确实易使溃疡发作或加重,但这多在慢性溃疡已存在时发生,因此情绪应激可能主要起诱因作用,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动和黏膜血流调节。 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胃排空延迟和胆汁返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幽门螺杆菌和服用NSAID是已知的主要病因; 溃疡的发生是粘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衡的结果 胃酸在溃疡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病理特点 部位 DU-- 球部,前壁 GU--胃角、胃窦小弯 数目:单个 大小形态:圆形或椭圆形,<1cm; 病变特点:边光、底平、苔净、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粘膜集中像 转 归: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病 程:4-8周 临床表现 一、慢性过程 二、周期性发作 1、发作与自行缓解相交替 2、发作常有季节性,秋冬或冬春之交易发病。 三、节律性上腹部疼痛 1、DU 饥饿痛、午夜痛(疼痛-进食-缓解) 2、GU 餐后痛(进食-腹痛-缓解) 临床表现 1、上腹疼痛 ① 部位 剑突下 ② 性质 钝、灼、胀、剧痛或饥饿不适 ③ 程度 轻、中度 ④节律性 DU 饥饿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