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pptVIP

第三讲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第三讲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及其失败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重点问题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分析革命和改良的历史作用 一、清末新政及其失败 (一)清末新政的背景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二)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派遣和鼓励留学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设立学部,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在全国新式学堂。到1909年各类新式学堂达59117所,学生160多万。仅留日学生就10000多人。 2、军事改革:编练新军,裁减绿营,编制巡警等 1903年清廷成立了练兵处;1904年改建兵制,把新军分为常备、续备和后备三等;1905年统一全国军事编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到1911年,全国共设各类军事学堂40多所,连成新军26镇。 3、经济改革:设立商部,奖励实业和改革财政 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以“振兴商务”,奖励发明创造,鼓励私人投资设厂,保护工商业者的权利。1905-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209家,总资本7525.5万元;各省铁路公司兴起“保路”、“招商筑路”热潮。财政上1903年在北京设铸造银钱总厂,1905年在天津办户部银行 ,至1911年,全国共有30家银行,保险公司14家,投资公司1家。 4、法制改革: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5、政治改革: 前期以整饬吏治、裁汰中央和地方的冗暑机构,同时设督政务处、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 后期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即“预备立宪”阶段:1906年8月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清廷下旨在京师资政院,各省设谘议局;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事一系,预备立宪期为9年;1910年底,清廷在压力下表示立即组织内阁,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5月,清廷宣布内阁名单,内阁成员13名,满族9人(皇族7人),汉人只有4名。 (三)对清末新政的评价 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 积极意义: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迈向近代化,立宪符合近代 化的发展方向,并开启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 ——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 —— 在思想文化上,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新学和留学热潮。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几点结论 暴力革命与和平改良都是推进历史前进的手段。 暴力革命不一定都能达到根本性的变革, 和平改良也可以实现历史的质的飞跃。 随着历史的发展,暴力革命的周期越来越长了。和平改良成为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主要手段。 暴力革命能摧枯拉朽,同时也有巨大的副作用。 暴力革命的发生是各种矛盾积累的必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困境表现之五:排挤汉族大臣是自我孤立 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大巨,掌握实权。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同时,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 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 1907,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1909年初,袁世凯被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 失败的原因 ——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收苛捐杂税,加重了人 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清政府的宣布铁路国有,伤害了新兴资产阶级  的利益。 ——满族贵族加强集权,排挤汉族大臣,加剧了满   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清政府犹豫不定,举止失当,错失改革时机; 风起云涌的各阶层反抗斗争 抗捐抗税 抢米风潮 会党和农民起义 罢工斗争 兵变 学潮 反对教会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保路运动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公器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事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